按道理说,我骨子里应该没什么品味美食珍馔的基因。
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没经历过什么饥饿,但对吃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填饱这个初级阶段。
上初中之后,开始寄宿,当时的饭菜,何止是三个月不知肉味,简直是连油味也不知了。锅里都是大路菜,茄子、白菜、冬瓜等等。
还有一点令人称奇的,是不管放进锅里的是什么东西,出来的都是一样味道。
当时的老师,都吃小灶,味道也好很多。自己只有幸开过一次小灶,至今还记忆深刻,因为要去县城参加学习竞赛,算是为学校争光,故特地批准开小灶。
后来到了高中,条件略有改善。最起码有了选择的余地,但手头拮据,也大抵如此。
大学时代,是在一个小型省会城市过的。本科算是安守本分,到了研究生时代,每月有了国家两百多大毛的补助,加上实验室和做助教的收入,于是味蕾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家名为“川味小吃”的不大的饭店。在这几年,这家饭店因为市政建设,大概三易其地。但始终不舍,成为忠实的顾客。
蒜泥白肉、东坡肘子,是必点之菜。当然,下箸如飞,风卷残云,也是肯定的。
还有就是那段时间,麻小也风靡一时。距离学校不远,有条街专好此道,也常去光临。
不过最悠然的时光,还是在四川绵阳做论文期间。曾专门去广汉去吃大刀回锅肉,至今想起,仍然唇齿留香。
毕业之后,先到广州。广州自然是奢靡之地,但所幸的是本人不好海鲜,所以没有堕落太深。
虽然在北京呆了6年多了,但想想自己对吃的了解,却稀少得很。
除了俏江南、九头鸟什么的,所知道的饭馆,也就局限在朝阳门(单位)附近,以及亚运村、望京一带。
联合大厦的渝乡人家,早已经没了胃口;小区内的大鸭梨,更是不堪说。
周末总要过个饭局,看了小区论坛上的一些帖子,决定周日中午杀奔同达生态园而已。
这家位于来广营东路的饭店,也还可以。东北风味,量、味道和价格,综合起来马马乎乎。
倒是桌边的两只绿色鹦鹉,鸣声婉转,令人记忆深刻。在北京的冬天,看到这么多绿色植物,也总是不容易。
另外有兴趣的,是两个饭店。
一个是东五环外的“红色经典”,据说很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感觉,绿军装红徽章,不知道到底是在复古经典,还是在复制经典。
另外一个,据说是位于建外SOHO的所谓黑暗餐厅WHALEINSIDE。就是把你整到一个深手不见一指的地方,关起来饲育。
还是据说,在黑暗中,人丧失了视觉之后,会充分放大人的听觉功能,以及触觉功能。所以,这很适合情侣,感受一下对方是否有狐臭,或者在夜幕下是否有不良行为。
不过,我LP关心的是,万一饭菜里面,有头发丝什么,怎么办?
看来这个没有食品安全感的时代,早已经败坏了我们的浪漫。
与很多事情比起来,黑暗远远不是最让人担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