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又是一年的世界读书日了。从2010年世界杯前的那个世界读书日开始,我用“读书经眼录”的标签记下自己一年阅读的书目。一转眼,6年过去了。这六年,工作有变化,楼杭之在一天一天长大,朋友来了又走,唯有读书,被我视为变化世界中的恒常。不为什么,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2015-2016读书季(2015年4月23日至2016年4月22日),我一共读了120册书。去年的世界读书日,和大家谈过,为什么我工作这么忙碌,还能一年看100本以上的书。(http://weibo.com/p/1001603834932664346315?mod=zwenzhang)主要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我的读书时间大概是这么省出来的:1、不坐班省下的通勤时间;2、除了二三故交,几无朋友,省下交游和饭局时间;3、家务基本交给阿姨,不为此分心……kindle也帮助了我在外旅游或出差时读书的效率。最重要的,则是为兴趣而读,这样会读得比较快。
今年呢,就和大家聊聊“我选什么书来读”的问题吧,因为有很多人问:我也想读书,可不知道读什么啊?依然,只讲我的经验,是否适合您的需求,需要您自己斟酌。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的读书有大约1/5左右,不是纯然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工作,也就是很多足球专业书籍。当然,比大多数人幸运的是,我从事的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兴趣”。
这方面,我是有比较详细的读书计划的。从哪里选书呢?基本上最新出版的足球书、以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足球相关书籍,尤其是一些著名球员的传记,我都会一本一本找来看。这些书太多了,简直看不完。
还有一些书籍,是为了了解接下来某个大赛主办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比如南非、比如波兰乌克兰、比如巴西),相当于读书小专题,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搜相关书籍。这也是很大一个坑,看不完。
其余4/5,则属于为了自己的兴趣而读了。当然有一些是一直在看的计划,还没有全部读完:比如二十四史,在2013年算是读完了,然而《清史稿》从那之后看了三年了,还没有完全看完,预计在2016-2017读书季能阅读完毕。再加上相关的历史书籍,大概又占去1/5。
其它3/5书籍的选择,则属于“乱来”。主要来自以下一些渠道:1、上海书评、伦敦书评、读书等书报杂志的推荐,我非常推荐《上海书评》,因为里面的书评写得让人有阅读所推荐书籍的欲望,而不是仅仅卖弄自己的文采,我很喜欢。具体如何订阅请咨询《东方早报》,我是京城文化特务张小强每期邮寄来的。
总而言之,了解国内外新书资讯,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这相当于逛书店了。
2、一些网络资源的推荐。在围脖上我关注了一个资源分组,在微信上我关注了“kindle阅读者”,经常能从他们手里发现一些自己很有兴趣读的书目。
3、时事新闻,也会让我有读某一类书籍的愿望。比如,对伊斯兰国崛起不了解怎么办?去读相关书。对川普感兴趣但对他平生经历不了解怎么办?去读书。
4、还有一些,是瓜蔓抄。比如,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里提到过另外一本书,好像挺有趣的样子,于是又找来读。这样一路顺藤摸瓜株连九族下去,你会发现书是读不完的。
5、有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作者,会找他所有能找到的书来读。比如田余庆老师、李零老师,还有最近喜欢上的韦力老师。
总有人问我,你们楼杭之为什么这么爱读书,该怎么教育孩子呢?其实,就像我刚才微博所说,首先是家长自己要爱看书——她每天看到父母在家就是安静看书,自然就会认为看书是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不要干涉孩子的读书书目选择。就像杭之读《琅琊榜》、读《花千骨》,我觉得都是好事儿啊。我也准备看一看,好和她有一些共同语言。她订阅的《博物》,我现在就是每期都看呢。
(完)
前一篇:一点关于裁判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