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善桥畔双泉寺
小暑伊始,京城闷热难耐,本公子遂与诸友赴京西翠微山寻访。黑石头村属石景山区所辖,虽说距车水马龙的阜石路只三里多远,却全然没有了闹市的那种烦躁与喧嚣。
驶进黑石头路,沿着溯沟而上的盘山路前行,远远望见一道古桥的背脊隐映于花木幽深之涧,这便是深藏翠微的万善桥了。
万善桥头西边,有两株高大的古柏,中间有约一米高的摩崖石刻菩萨立于灰砖黄瓦的小龛中。
资料称其为桥头接引佛,也是旧时香会朝拜的对象之一,拜过接引佛,才能由双泉寺前往天泰山慈善寺进香。
佛慧老树,平添古意深邃。

此桥始建年代不详,在明代时是双泉寺的庙产,因此又作“双泉桥”。因明弘治五年(1492年)昌国公在桥南新建茔兆,翌年自春至秋,此石桥被重修。后因年久而损坏,由于地处登妙峰山交通要道,清光绪年间,刘多生两次重修。在《重修万善桥碑记》中记载:“藉非万善同归,何以共擎善举?遂改名为万善桥云。”从碑文看出,改名“万善桥”意为众人为善之举。而周围村民因其形状,则多称之为“罗锅桥”。

万善桥为南北向,高约10余米,桥身长18.4米,宽3.1米。青石砌桥基和桥栏板,桥身如虹状,拱券高大,结构独特。马鞍形的背脊异常优美,线条柔和,被誉为“北京最美的古桥”。从桥面上看完全察觉不出这深山里的小古桥竟有四层楼高,需要下到涧里,才能仰视它气势如虹的另一面。
桥拱券最高处刻有镇水石兽头,东、西两侧都有护栏并镶嵌桥额,桥额镶嵌在护栏外侧,上面的刻字探出头去也难看清楚。据刘玉河先生所记资料,桥西边护栏外侧的桥额用青石料凿刻而成,长0.93米、宽0.39米,中间横刻“万善桥”,右边竖刻“光绪己卯重修大天桥改名”,左边竖刻“狮子窝福慧寺敬立”。东面护栏外侧桥额用汉白玉石料凿刻而成,长0.88米、宽0.39米,中间横刻“万善桥”,右边竖刻“光绪辛卯二次重修”,左边竖刻“青龙山福慧寺住持刘诚印、张诚五、张诚善旦立”。

从两处桥额刻字看出,清光绪年间两次修此桥,第一次修是在光绪己卯(光绪五年,1879年)。间隔12年,即光绪辛卯(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次重修。在光绪己卯前此桥名为大天桥,第一次重修时改名万善桥。从中还可以看出,光绪年间的两次重修,都与青龙山福慧寺有关。因为那时刘诚印是寺中住持,当年从福慧寺来往天泰山慈善寺、双泉寺进香必经万善桥,而他自幼好善,儒道兼优,北京的许多寺庙道观都是由其集资主持修建的,光绪年间重修双泉寺也是之一,所以主持修万善桥亦在情理之中。
桥东上行便是通向青龙山福惠寺的翠微古道,现在依然可以行走至八大处证果寺。如今桥下早已不见昔日涧泉奔响,只有怪石嶙峋,潭水一汪,一道细泉汩汩流淌。 
双泉寺与万善桥相距甚近,向北继续前行,拐上一个高坡,就能看到尚在修葺中的寺门。
双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日下旧闻考》载:“都城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说明最迟在金中期已有,为八大水院之双水院。
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一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

僧房山墙上有一石碑,亦为此次修缮时出土后嵌于该处:“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有京西双泉寺住持仼起,兹因大殿湛漏,佛像雨洒,僧人募化。余想我佛菩萨万灵万感,普照宇宙,今殿像糟污,人心不忍。余情愿一力成修,重建大殿,装塑金身,略尽好善之诚耶。
恕堂 丰伸济伦
敬书”。丰伸济伦应是丰绅济伦,乾隆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之子,其父为福隆安,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忠公傅恒。本名济伦,丰绅二字,
上所加也。丰绅,清语有福泽之谓也。
初以公主子,命视和硕额驸品秩,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奉宸苑卿。乾隆四十九年袭爵。累迁兵部尚书,领銮仪卫。嘉庆间,再坐事,官终盛京兵部侍郎。作为和嘉公主唯一的儿子,丰绅济伦是富察氏家族唯一一个与皇室有着直系血脉的成员,不过他的一生却并不算顺利,尤其是在嘉庆朝,嘉庆帝对于这位外甥并没有多少照顾,以至于其后半生充满了惊悸与坎坷。

墙角堆满了修缮中整理出的各种石质残件,须弥座、碎香炉、塔刹、相轮比比皆是。
二道门硬山正脊,前竖石碑两方。西侧明碑风化严重,东侧清碑字迹清晰。

清碑为光绪甲申年九月间所立《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碑额“万古流芳”,系将明碑磨平重刻。碑文开始描述双泉寺所在的位置:“都城之西山,自太行迤逦而来,二千余里,层峦叠嶂,盘礴于翠雾苍烟中,奇踪巨丽,甲于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有山名翠微者,左冈右泉,曲回旁峙,云岚飞动,土脉丰腴。以地有双泉,故又名双泉山,寺称双泉寺。山之西旧有香盘寺,明成化间建二碑尚屹立庙址,久圮。双泉在其左,为嘉靖元年太监冯重修。阅四百余年,虽屡有增葺,而榱桷倾欹,门径萧索,经函尘合,斋鱼不闻,过者增太息焉。”

“福慧寺主持刘诚印、张诚善、张诚五者,系龙门邱祖岔支霍山派第一代张真人名宗璿、字耕云老律师门下高弟,立愿重建,鸠工庀材。经始于光绪癸未三月初三日,落成于光绪甲申九月十九日。旧有大殿三间,焕然一新。顺大殿左右复增葺正客堂各三,耳室各一,二门罩壁颇壮观瞻。其外院亦东西葺客堂各三楹,抱厦一,山门一,角门、旗杆各二。缭以周垣,饰以金碧。寺之东南添过涧石桥一座,名曰万善。并舁香盘二碑于寺院,观者骇叹,而主持之心亦良苦矣。尝考西山各刹,多属明代司礼监所修,其豪横可以想见。我朝纪纲整肃,家法綦严,总管各处诸君,率皆乐善好施,无薰灼气熖。余于兹寺之告成,既叹住持志愿之诚,尤喜众善士之勇于辅助,有仍旧更新之美,而无僭侈逾制之嫌也。爰乐而为之记。赐进士出身、记名御史、翰林院编修加三级:谢祖源撰。梁耀枢书。”
另一方为“敕赐香盘禅寺报恩碑”,立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
碑文风化严重漫漶不清,只有碑阴额头“敕赐香盘禅寺报恩碑”九个篆字尚可辨认。

二进院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完整。

院内参天柏树四株,挺拔苍翠,为古刹增色不少。汤贻芬曾语:“善悟者,观庭中之树,便可想见千秋”,兀然而立笔直冲天的古柏,仿佛正向苍天陈说着绚烂往昔。倒退百年,此刻正是香客络绎之时,双泉寺乃京西青龙山至慈善寺进香古道的必经之地,寺前设有茶棚,就用这寺中的两股清泉沏得香茗,供日夜盈途的香客缓解劳顿。
在寺中盘桓之时,不由想起了与双泉寺和万善桥之修建都具有绝大关系的一个人,那就是刘多生,亦即刘诚印。在京城著名的白云观,也留下了他的多处人生轨迹。
刘多生为清末著名太监,在光绪时曾为宫廷内务府副总管,为赫赫有名的内务府总管李莲英之副手。曾受园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之宠,光绪二十年(1894年)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戴,惠及三代。他依靠本人的财力和权势,修缮寺观多处,对北京地区寺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时,双泉寺“面积南北约十五丈,东西约十一丈,山门前有地一亩半,瓦房二十四间,平台两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正殿三间供佛像外,其他房屋住人或置物,各房屋均尚完整。”
1958年7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双泉寺尚存山门、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耳房一间。二门北有砖石砌罩壁。院中有铁香炉一个,带亭高2.7米,口径0.6米,上铸字:“大清光绪乙酉年清和月,翠微山双泉寺,东光素云道人刘诚印敬献”。二门前东、西有碑各一,东碑为“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碑,西碑字迹不清。东旁门边的围墙上嵌有“弘善妙智国师塔铭”。双泉寺生产队住此寺内。

2011年重修双泉寺时,意外地出土了《弘善妙智国师塔铭》,汉蒙双语,现镶嵌于山门西侧。细读文字,却可以发现双水院另有所在,也解惑了为何堂堂八大水院之一,规模却如此之小。
据塔铭记载:师姓何,父何尔,母刘氏。洪武十四年(1381年)七月十三日生,舍送南京鸡鸣寺出家。宣宗皇帝授其弘善妙智国师称号。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初一日示化于能仁寺,遂于都城西双泉寺之左建塔院。

由此可知,如今的双泉寺,实为明代的双泉寺塔院,金章宗避暑的双泉寺不在现址,而是在此以西。据说规模宏大,遗迹昭然。
既名双泉寺就应该有两股泉水,这泉就在寺西墙外。热心的村民指出了现在仅存的一处,在大铁板下有一个石板,石板上凿出一个六十厘米直径的圆口。
打开铁板盖子,可以看到汩汩清泉流出,喝起来感觉水质清冽,甘爽可口,暑热全消。1958年由于在双泉山开山炸石,将东泉的水源炸断导致枯竭,而西泉至今长流不息,只可惜从此双泉名不副实,变成了单泉。

同伴还想绕到寺北去找后山摩崖石刻的痕迹,有佛字有诗篇,怎奈树高草密,遍寻不着,只有等冬季草枯之时重访了。

暮色中驱车离去,村落炊烟杳然深远,西山之巅落日横烟。凝视瞬息万变的远峰夕照,好似重回旧时,树绕村庄,水满坡塘,熙熙攘攘的进香人群走在万善同归的古道上。城市零星亮起的灯火引领归途,回想于山中探古品泉的际遇,不禁自问:这真的是在石景山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