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泽中方丘”方泽坛

(2012-01-05 13:54:20)
标签:

方泽坛

中国古建

祭地

地坛公园

棂星门

分类: 京华漫游

“泽中方丘”方泽坛

“泽中方丘”方泽坛

 

市区的公园中,自己尤其偏爱地坛公园。不仅是因为书市或史铁生,还因为这里很少现代人工的修饰,有种古朴自然的野趣,为久居闹市者所钟爱。如果真正了解地坛后,就会被其丰富的内涵所折服,也会象赞叹天坛一样,由衷地赞叹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泽中方丘”方泽坛

地坛原名方泽坛,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路东,依邻北二环,与雍和宫隔河相望。建于明嘉靖9年(1530年),嘉靖13年始称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皇地祇之所,也是北京五坛第二大坛,还是我国最大且现存唯一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1476亩,坛内总面积640亩。1923年8月首次开放,1925年称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名为市民公园,1935年公园停办。1957年4月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至今。

“泽中方丘”方泽坛

    地坛公园占地面积37.3公顷,约为天坛面积的1/8,是一座皇家坛庙,古建筑39000平方米,现存方泽坛、方泽轩、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马殿等。环境庄严肃穆,古朴幽雅,林木苍翠。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泽中方丘”方泽坛

迈进这昔日皇家坛庙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千年古柏、牌坊钟楼、断壁残垣,甚至连路旁的银杏树都显得那么古老。历史似乎凝固在这里,心顿时觉得很静很静。

“泽中方丘”方泽坛

方泽坛也称拜台或祭坛,是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主建筑,古代祭地的大典就在这上面举行。占地面积为一万七千六百八十九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宏伟宽敞祭地之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泽中方丘”方泽坛

嘉靖18年6月建方泽坛祭拜二殿,后经乾隆年间扩充改建,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皇祇室、斋宫、神库、宰牲亭、钟楼、神马圈等都集中在内坛。主体方泽坛位于中轴线上,是皇帝行祭地礼的地方。其他建筑布置在坛的西侧,形成完整的布局。

“泽中方丘”方泽坛

当沿着方泽坛的路线走一遍时,便会发现未留下姓名的古代建筑师高超的艺术。为了形成净化的环境,建筑精练到最低的限度。除了方形的院子围墙、平台、门,几乎是一无所有。

“泽中方丘”方泽坛

方泽坛的建筑艺术中,最突出的是“正方形”几何母题的运用。突出正方形的手法与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坛的象征天的圆形为母题不断重复,方泽坛的方形则象征地神,它一再重复这个信息。

“泽中方丘”方泽坛

祭坛朝北,为汉白玉砌成的二层方台。上层每层长20.35米,高1.28米,下层每层长35米,均为1.25米高,每层四面均有台阶,各八级。坛面上象征六八阴数的墁石,坛南左右设五岳、五镇、五陵山石座,凿成山形。

“泽中方丘”方泽坛

坛北左右设四海、四渎,石座凿成水形,皆为东西向排列。

“泽中方丘”方泽坛

 环坛绕以水池,池宽约2米,长为167米,深约3米,是为方泽,祭祀时由暗沟引水,据记载,周朝时已有了“祭地于泽中方丘”的制度,方泽就是形象化的“泽中方丘”。定名“方泽”是为了点明乞求神明恩泽的主题。

“泽中方丘”方泽坛

方泽坛建筑的墙圈、拜台等在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方形,仍是方形母题的重复。它们不仅是有象征意义,而且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

“泽中方丘”方泽坛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坛四面的门实际上并非数字上精确的正方形,考虑到人的视错觉因素,建造者故意使门的高度比宽度大一些,成为“视觉正方形”。如中央的石棂星门高2.9米,宽2.5米;两侧的石棂星门高2.6米、宽2.2米,门的高度比宽度多40厘米。连两座石门之间夹着的那段墙也是正方形。

“泽中方丘”方泽坛

 方泽坛建筑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空间节奏与透视处理上的成功。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构图,使位于中心的方形拜台显的异常雄伟。实际拜台下层35米见方,二层才20米见方,体量并不大。

“泽中方丘”方泽坛

大大加强建筑气魄的原因在于巧妙的空间节奏处理:两层坛墙高度不同,外层比内层高近一倍(外墙封顶下1.7米,内墙只有90厘米);外门比内门高(外2.9米,内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接近,分别1.25米和1.28米,但台阶的宽度不同,一层宽3.8米,二层宽3.2米。

“泽中方丘”方泽坛

这种加大近景或缩小远景尺寸的方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并造成人心理上的节奏:人沿着神道越向前走建筑物越矮小,人越显得高大,相对地夸大了人的尺度。当登上拜台时,确乎有上九天、抚白云、俯瞰尘世的感觉。“泽中方丘”方泽坛

凭借门、墙、地面、台阶这些最基本的建筑元素组合,实现了建筑师一系列建筑艺术构思,使只有2.5米高的平台,却有“小中见大”“低中见高”的艺术效果,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祭祀地祇的功能要求,还烘托出宗教建筑应有的气氛和作用——感染人、启发人、使人感到静谧和超脱,使人产生虔敬和景仰,使人在不到一层楼的高度上,竟然能得到国外几十米教堂内才有的感受!

“泽中方丘”方泽坛

方泽坛的设计重视环境意境的创造,不仅在视觉上使人产生节奏感,在触觉上还重视脚对地面的感受。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远近曲直,在园林和宗教建筑中尤甚,重视这些在意境、气氛创造中的作用。这里的空间距离,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三十一、二步,然后两层平台都是八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三十一、二步。这种人行进中动静持续时间长短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使人脚的触觉感受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

“泽中方丘”方泽坛

    色彩在建筑艺术中是形成整体感、创造气氛最敏感的因素,方泽坛建筑的色彩运用成功是其另一大特色。只用了黄、红、灰、白四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协调艺术整体的作用。

“泽中方丘”方泽坛

    一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得好,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方泽坛的平台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其象征地祇的用意很明显,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很少见到这种做法。灰色在红墙与黄色之间起过渡作用,是我国宫廷建筑中常见的手法。给人感受最强烈的是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存强烈的红与白的对比。红与白的搭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与特色之一。它对于表现建筑物的体量、重量、调整视觉上的轻重、冷暖、远近感的作用极大。

“泽中方丘”方泽坛

红墙庄重、浓烈,汉白玉高雅、洁净;视觉上红色近在眼前,白色则透视深远;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白云轻纱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可触可依。红色象征尘寰,白色象征九天。白与红的强烈对比加强了全坛环境透视深远的感觉。红、白、黄、灰,在苍松翠柏之间把建筑物的轮廓鲜明地勾勒出来。

“泽中方丘”方泽坛

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理性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曾经赞扬中国故宫“只用了两三种色彩、两三种建筑材料,就是用这么简单的东西就营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建筑环境!”用这些话赞扬方泽坛,它也是当之无愧的。 

“泽中方丘”方泽坛

坛外有垣墙两重,垣墙四面均有棂星门。北门为三门六柱,东、西、南门为一门两柱。北门外东有望灯杆,西有燎炉、瘗坎(瘗坎为埋祭物的地方)。“泽中方丘”方泽坛

祭坛西有神库、神厨、乐器库等存放祭器、乐器的建筑。“泽中方丘”方泽坛

 南门外为皇祇室,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座五开间的歇山式大殿,是地坛的主建筑之一。当时是绿色琉璃瓦顶,后来改成黄琉璃瓦顶,以符合“天青地黄”之意。坐南朝北,原是藏神版用的,1925年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供游人参观。

“泽中方丘”方泽坛

殿内正位供奉的是“皇地祇神”,殿中间六座配位上供奉的是清代前六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之牌位。殿东西两侧从位上供奉的是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等23座神位。

“泽中方丘”方泽坛

2001年清代祭器第一次在地坛公园展出,共展示了9件祭器,有簋、尊等,它们是光绪末年的形制,一律为黄色,其中有些祭器一直在仓库中封存,这是头一次面世。

“泽中方丘”方泽坛

    1911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廷在地坛举行了祭祀皇地的大典。在此之前,已经有明清两朝14位皇帝在此举行过380次祭地大典。由于宣统皇帝只有5岁,按照惯例,派遣了一位大臣代为行礼,当时的说法叫作恭代。谁也没想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地,当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起源于远古、形成于周代,延续了三千年的祭地制度随之终结。“泽中方丘”方泽坛    皇祇室的内檐彩绘风格独特,不仅在构图、作法上保持“和玺彩画”的早期手法,而且保留着明代的某些风格,其题材以“凤”为主要对象,象征“坤”、“地”、“后土”,与地坛整个建筑形象及功能协调一致,就目前所知,这种彩画样式在北京市区的宫殿、坛庙之中仅此一例,因此它是研究“和玺彩画”形成发展的最好实物。

“泽中方丘”方泽坛

地坛内还有一组建筑为斋宫,在西门的东北隅。正殿七间建在高大的石基上,坐西朝东,南北各有七间配殿,均覆盖着绿琉璃瓦顶,此为皇帝行礼前斋戒的场所。

“泽中方丘”方泽坛

    除了古建,这里还有着另一层内涵:“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泽中方丘”方泽坛

    这是史铁生的地坛,也是每一个寻找心灵归宿者的地坛:“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