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探秘大慧寺
踏着京城初雪,本公子前往大慧寺探秘。名为探秘绝非故弄玄虚,因为此处列为不开放的禁地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经过一番周折及等待方获如此难得的拍摄机会,心中自有几分窃喜。

位于海淀区魏公村东、钢铁研究总院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慧寺,由明司礼太监张雄创建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是一处拥有近500年历史的著名古迹。
据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载:“明正德癸酉,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宛平县香山乡畏吾村,赐额大慧,并护敕于碑。……嘉靖中,太监麦某提督东厂,于其左增盖佑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亩”,可见大慧寺原有规模之宏大。寺中原有一尊高五丈的铜佛,故又称“大佛寺”。

清代刘大櫆《游大慧寺记》中记述:“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侍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可见嘉靖年间,因嘉靖帝崇奉道教,太监麦某担心寺院被改建道观,于是在寺院的左处增建佑圣观,寺后又建真武祠,使得大慧寺成为一座既崇奉佛教又信奉道教的寺院。
在近500年后的今天,大慧寺虽经历史风霜剥蚀,仅存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大悲宝殿及殿内的彩塑、壁画,淹没在杂乱的现代建筑群中,已难见往昔非凡的气势、迷人的风采。
但其曾拥有过的辉煌历史,仍蕴藏着的艺术宝藏,让人遥想着当年之胜景,并为研究明代的建筑形式、雕塑绘画手法,提供重要的实例。
而这之中,尤以其纯正无异的彩塑艺术水平为高。北京是一处少有泥塑造像寺庙,更少见佳作留存的地区。大慧寺的明代木胎彩绘泥塑能够保留至今,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大慧寺的雕塑主要以一尊高大的千手观音立像及两尊胁侍菩萨为主体,环衬二十八部众,组合成一组完整的宗教人物群体。
千手观音立像,原是一尊高5丈的铜佛,日本侵华时期被毁。同时期又补塑了这尊木胎沥粉描绘的千手观音泥塑像,及两尊胁侍菩萨。这些塑像制作工艺较为粗糙,但其形象尚显庄严端正,高大挺拔,也是北京地区现存较完整的一组木胎泥塑。
而环列于大殿东、北、西三面墙体前须弥座上的28尊彩色装銮泥塑造像,在众多的史籍中,却难以查找到对其有详细确切的记述。上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确定为明代原作。更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三次重修,只对塑像彩绘有局部修补,未“重塑金身”而遮敷去明代原有的精彩装銮,从而更使其珍贵。
高3.3米的28尊佛教护法神彩塑,气势雄伟,神态各异。帝释天、梵天等汉化诸天为帝王装束,肃容威仪;天王、韦驮是怒目金刚,天将威风;菩提树神、鬼子母神雍容端庄,慈祥敦厚。
塑像造型饱满,有力度,身体微向前倾,表示他们倾心听法,加上服饰衬托,色彩鲜明,使众多塑像浑然一体,形态生动逼真,充分显示了明代彩塑的艺术魅力。
28尊彩绘塑像,绘塑精美,造型奇伟罕见。有些与其他寺庙或壁画的造像特征相同,但大部分则让人感觉陌生,特别是28尊彩塑的组合在我国佛像雕塑中确无实例可援。所采用的写实想象和象征为一体的创作手法,塑造出的物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生命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塑像色彩浓重的装銮,以朱砂、黄丹、石青、石绿、赭石等天然矿石原料为主,并大量采用赤金、白银,从而形成富丽辉煌、金彩璀璨、富有装饰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大慧寺的彩塑是明代雕塑的上乘之作,在我国雕塑艺术发展中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后山墙和北墙上重彩工笔连环画共10铺,达100多平方米,内容取材与元代女画家管道升所著《观音大士传》。壁画采用展示连续情节的叙述性构图形式,漫写式勾线画法,青线淡着色。从画面形象看,人物、屋宇、树木各有分科专擅的画工,以流水作业分工合作完成。
大殿梁架结构及内装饰保留了明代建筑法式原则,在艺术处理上区别于现存的北京地区明代宫廷建筑而别具特色。斑驳的天花图样各异,应是多次修缮的结果。
蟠龙藻井亦很精美,内外皆有旋子彩画,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可惜光线太暗,难以看清。

迈出正殿,前方空地上散放着不少石雕构件和残碑断碣。
其上已被一层薄雪覆盖,更添苍凉之感。

这里一直筹备成立北京古代雕塑艺术博物馆,但累过经年,时至今日仍在筹备。

佛像默然,在无尽的空寂中耐心等待。

大殿外西侧和北面,更堆放有大批墓志铭,时间关系未及一一细览。
一切都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出静默和古拙之美。
精美的龙纹,蜿蜒的篆字。
拙朴的大缸,趣味的图案。

雪中访古,实在是机缘巧合的一桩雅事。
现在因种种因素制约,大慧寺彩塑未能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已尘封蒙垢半个世纪,而一旦拂去其身上长久岁月的积尘,展现出的将是使人眩目惊诧的古代文化异彩。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下辑彩塑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