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公园赏奇石
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山石,凡奇石、怪石都设法搜罗,点缀到皇家园林中。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几块奇特的山石,如“青云片”、“青莲朵”、“搴芝”和“绘月”等,都是圆明园中的旧物。
青云片横卧于中山公园东路,原“来今雨轩”饭庄之南,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色青奇特,玲珑剔透,姿态优美。自北向南从正面观看这方石,仿佛一朵祥云天外飞来,曼妙多姿,轻盈婉转,飘逸和畅。此石是北太湖石的典型,体态浑厚,石上孔洞沟壑参差,错落有致,轮廓线条飞舞,纹理参差交错,烘托出云彩的千姿百态,给人一种飞扬绵延的动态美。
“青云片”这一怪石,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故物,上刻有乾隆题“青云片”三字,又诗八首,至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基本完好,但是镌刻在石上八首诗,则已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所幸的是尚可辨其大略。此石与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石,同为爱石成癖明太仆米万钟的遗物。这两块石来自北京房山,后运抵良乡,被迫弃于郊野,后乾隆将其中大石“青芝岫”运到颐和园,小石“青云片”运至圆明园时赏斋。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突兀雄厚,小青则玲珑通透,因此又把青芝岫称为雄石,把青云片称为雌石。

乾隆十分珍爱“青云片”这一山石,他于丙戌年(乾隆三十一年)题七言古诗一章,后来又于丁亥年(乾隆三十二年)、己丑年(乾隆三十四年)和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先后在时赏斋赋写了八首诗,在这些诗中叙述了这一怪石的来历、移园过程,以及它的怪状和命名,同时将这八首诗词于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刻于“青云片”石上。诗曰:“诡石居然云片青,松风吹窍韵清冷,英英尘处如为雨,肤寸何殊岱岳灵。”其中一首诗叙述大青小青二石移置皇家御园的过程:“万钟大石青芝岫,欲致勺园(勺园为米万钟私园,原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内)力未就。已达广阳却弗前,土墙缭之葭屋覆。适百里半九十里,不然奇物靳轻售。向曾辇运万寿山,别遗一峰此其副。”谈到“青云片”石:“伯氏吹埙仲氏箎,彼(指“青芝岫”)以雄奇此(指“青云片”)独透。移来更觉易于前,一例为屏列园囿。泐题三字青云片,兼作长歌识所由”。
圆明园被毁后,该石被弃于荒野,1914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在明清时期的社稷坛旧址上兴建“中央公园”,从圆明园废墟中抢救出了几块历史遗石,即青莲朵、青云片、搴芝、绘月等,其中以“青云片”保存最为完整,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遂成为公园中的一景。至今,乾隆皇帝所题“青云片”三字,在石上仍然清晰可见。“青云片”的背后,翠竹成林,更能让人体味到“竹枝石块两相宜”的意境。

在社稷坛西坛门外小土山前,有一块800多年历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围3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三字。此石百窍通达、纹理交错,尤其是雨后石润,呈淡粉色,尤如淡淡的晚霞,石纹中点点白色恰似片片残雪,景象极佳,堪称稀世名石。“青莲”在佛经中多寓意智慧,所谓“青莲在眸”。据考证,这座太湖石原系南宋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故物,原名“芙蓉”。宗阳宫,在南宋时原为秦太师的赐第,后改名为“德寿宫”,宫苑中有古梅,南宋高宗赵构退位当太上皇,淳熙五年二月初一日对儿子孝宗说:“这里有很多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丑都占,样子极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应为芙蓉石”。德寿宫后因无人居住,逐渐荒废,至乾隆时已不及原规模十之二三,但某些遗迹尚存。明时又有镌梅石碑,以传德寿宫旧迹。明代画家孙扶和兰瑛合作,画了—梅一石成《梅石画》,刻于石碑上,名曰:“梅石碑”,置于“芙蓉石”旁。
乾隆十六年(1751)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时,在杭州吴山的宗阳宫游览,发现此奇石,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抚摩良久”,并吟诗曰:“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内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浙江地方官领悟圣意,转年就将此石运至京师。乾隆降旨置于长春园的茜园太虚空院中,并亲自命名为“青莲朵”。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时,得知梅石碑当初镌碑情况,便命人摹刻梅石碑一通,与杭州旧碑并立。乾隆三十二年又重摹一刻碑,置于圆明园茜园“青莲朵”石侧旁,现梅石图碑移置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未名湖西南岸。乾隆念念不忘这段逸事,到他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盎然为此事吟诗。此石旁观南宋王朝的消亡,又亲历英法联军火烧之灾,见证了两个朝代的兴衰。
在公园西侧宰牲亭前,有一太湖石,状甚瑰异,如灵芝状,石高约180厘米、宽120厘米、厚50厘米,石上刻有清乾隆题“搴芝”两字。“搴”读音为“千”,意为“拔”。
其石韵味独具,造型优美,雍容华贵,亭亭玉立在黄瓦、红墙、古柏群中,为皇家园林增添了妩媚。搴芝石原置于圆明园的长春园含经堂淳化轩的庭院里,民国时期移置于此。
在公园西南之三面环水的小岛上有座“四宜轩”,是由社稷坛的坛神庙改建而成,“四宜”寓意着春花夏风秋月冬雪,一年四季皆宜游赏。

轩的东侧,立有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石上刻有乾隆题“绘月”两字。1912年姚华的“圆明园游记”、“游圆明园遇雨”曰:“绘月、搴芝二石,耸峙旧殿阶上,甚奇古。”

此石原置含经堂后院的淳化轩庭院里,石上有两个半月形的洞孔,其中正中石洞宛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下方石洞如一弯新月,夜晚时月光透过孔洞可在地面投射出月牙状的光影,故乾隆御题“绘月”二字,俗称“绘月石”。
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该石于1914年移置于此。由绘月、搴芝二石之质地、造形和底座,皆表明这是一对姊妹石。
中山公园东路,还有一处环境幽雅、名称更幽雅的地方,即“来今雨轩”茶社,与西面的“来今雨轩”饭庄相呼应。
轩前有一太湖石,石高82厘米,颜色灰白,石质均匀。整体呈矛状,上尖下钝,中间外膨,两头孔洞勾连,凸隆交错,侧面观之,玲珑挺秀,造型精美。此石亦是清代圆明园遗物,它是从颐和园乐寿堂前“青芝岫”石取下,与南面的“青云片”互为辉映。
另外在公园东侧园区游客服务中心前的月台上陈放着“南极石”,石下衬托青白石须弥座。
这是北京3000年建城史以来第一块南极岩石,1984年由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采自南极,赠与公园。然而由于渊源比前几块名石大为逊色,且没有设置任何说明牌,致使许多游客根本不知此石的来历。
当初朱启钤兴建“中央公园”之时,从圆明园抢救了不少文物,这个闲置公园北部路旁的石座雕工精美,本公子猜测也应该是圆明园的旧物,不知是否属实。
后记:关于这个石座,在博友“巫毒3”的老照片中,发现了线索:“1925年,一批湖石从圆明园遗址运来装点中央公园,包括搴芝石、绘月石、青云片石和青莲朵石。其中还有一块精美的石雕,它原本是圆明园涵秋馆旁仙人承露台的须弥座,上面雕有山水、云纹图案。1926年中央公园在公理战胜坊前新建一座灯台,这块石雕被用作灯台的底座。上面伸出四个象鼻形的雕石,顶端装设灯球。灯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石栏杆。1952年石灯台被拆除,石料堆放在社左门。1989年圆明园管理处将部分石料运回,但是那块底座石雕留了下来,现在放置在中山公园北部的绿地里。”由此证明,本公子的猜测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