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全面的紫竹院景点介绍(上)
如果说三山五园中的湖水更多的是以游玩为主,那么位于北京西北近郊,海淀区白石桥附近的紫竹院之湖水则独具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紫竹院湖水历史悠久,远在公元3世纪之前这里便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后来成为蓄水湖,是北京城的重要水源之一。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经过此湖,于是这处湖水就起了调节水量的作用。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便成了当时绕行御舟的河汊子“别港”。清代乾隆年间在此建行宫,为帝后们去三山五园时下船休息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此后这一带即以紫竹院之名传开。
现在的紫竹院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而成的大型自然山水园林,1952年开始治理湖泊,疏竣出三个湖面,彼此相通,废田还湖,筑路修桥,栽花建亭,将此处辟为公园。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园内不断增加新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植被逐渐完好,成为北京十大公园之一。紫竹院以竹景取胜,公园立意于竹文化传播,设计精邃,布局新颖。模山范水求其自然,掇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可谓春暖风篁百花舒,夏荡轻舟荷花渡,秋高芦花枫叶丹,冬日瑞雪映松竹。
紫竹院的建筑多是中国古典式建筑,亭台楼阁星罗棋布于园景之中,或小桥曲水,或凉亭飞天,或楼阁重重,或庭院深深。而且取名意境悠远,更增情趣。例如倚山望湖的八宜轩,坐卧林中的揽翠亭、面对大湖的问月楼、南小湖中的荷花渡,还有虹桥、莲桥、聆涛亭、绿云轩、箫声醉月、澄碧山房、之堤画境、跨海征东等等。这些名字或高雅清丽,或脱俗怡人,有的是藉景寓情,有的是由情抒景。根据区域划分,公园中部有青莲岛、八宜轩、竹韵景石、明月岛、问月楼、箫声醉月;西部有报恩楼、紫竹垂钓;南部有澄碧山房及儿童乐园,北部有园中园的筠石苑等景致。
正门入口处,一块不规则的巨石上,刻着郭沫若题写的“紫竹院”三个大字,笔力遒劲,结体舒朗,气势雄浑,潇洒自如。据说这几个字是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此和朋友一起吃鱼时,应主人邀请写下的,难怪字里透着极浓的兴致。
从公园东门进入,迎面便是“绿毯诗韵”景区,林木茂密,碧草萋萋,“缘话竹君”、“萌亭报春”位于其内。从整体布局上看,这里是全园的“序曲”。
在公园大草坪内侧和东门广场均匀布放以竹简、书卷为造型的牌示50块,上用不同字体刻印历代著名作家经典咏竹诗词,形成历代咏竹诗词歌赋“诗廊”,是独特的竹文化展示区。
“青莲岛”周临碧波莲塘,有“梅”、“莲”、“虹”三桥岛外相连。岛上松竹滴翠,花木欣荣。山顶“揽翠亭”可览全园秀色。山前是赏竹、读画的“八宜轩”,轩内壁嵌松竹佳句,柱悬八宜匾联。信步石径,有莲台为座,可赏荷纳凉。
八宜轩前临鉴荷塘,后依万簇翠竿,东西与“莲”“梅”二桥相连,占地2500平方米,它的设计与构思可以说独具匠心:与“青莲台”相依相诉,移云覆翠,中置“竹韵景石”刻字读画。
“竹韵石”上刻风竹、雨竹、霜竹、雪竹图画及诗文,预示人们欣赏一年四季竹景之异,风雪雨霜之殊的时态竹子景观及竹文化内涵,富“画境”于“生境”之中。
八宜轩座北朝南卷棚歇山,内嵌咏竹佳句,外悬颂景匾联,轩前青石板铺地,倒置6米高剑石3块,名为日月石,笋剑云举穿天,象征四季八节。
柳倩题写的“八宜轩”,刚柔相济,遒丽兼容。亭内还有王遐举书写的唐代诗人韩溉的咏竹诗:“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隶书的醇厚圆朴,力沉而神畅的风格与诗的含蓄清朗,超凡脱俗的气节融为一体。
循磴塘畔,湖边“青莲台”由24块莲瓣形青白石组成。游人在此小憩,荷风习习,消暑纳凉,可使人体味到“竹翠舒新绿,风荷递暗香”的意境,深得古之幽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