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竹院中“筠石苑”
“筠石苑”景区为近年所兴建,位于南长河北岸,占地600余亩,是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黛瓦棕柱白粉墙,飞檐翼翘花漏窗,小桥流水竹片片,花木扶疏山水旁,独具江南特色。“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云轩”、“湘水神”和“筠峡”,均以竹为主题。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在山石周围点缀以翠竹,青竹白石使画面更增加了古朴雅致的意蕴。“筠石苑”的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假山石,成群的翠竹姿态特别引人入胜。

在“筠石苑”中,道路设计与地形设计巧妙的结合,曲折有致、起伏顺势,并将园中十个景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动态的游赏路线。道路两侧丛植翠竹,竹径通幽,与朴素的路面相互掩映。游人沿着小路漫步于各个景点中,感到周围景色时隐时现、或明或暗,别有情趣。“筠石苑”中建筑属南国风格,多为黛瓦粉墙、飞檐翼翘、棕柱褐窗,显得玲珑清雅,且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移竹当窗、粉墙竹影,营造出南国竹乡的意境。
一阵幽婉的二胡声从五瓣状的“梅亭”传来,引领着人们进入这片由翠竹营造的清凉境地。

山石飞瀑的“清凉罨秀”

溪涧潺涓,清秀宁谧

“友贤山馆”刻有王镛书写的对联:“紫电飞白径试笔,苑花薰日好读书。”此联笔力朴拙,纵横捭阖,似横涂竖抹,却貌拙气酣,意趣奇绝,联系楹联所表达的内容,道出了文人墨客的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舒畅感。

“友贤山馆”是“筠石苑”内重点构筑的景观,一个由厅、轩、游廊和围墙组成的半开敞式的院落建筑群,具有苏州古典宅园以“建筑围合空间”的特点合典型形式,同时又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筠石苑”以竹为绿化基本材料,竹总数近30万竿,长势茂盛,进入园内有到了江南竹乡之感。
作为园中最大的一组江南风格建筑,“友贤山馆”设计构思精邃,置景灵活,凿池叠石自然。建筑装修材料多采用竹和竹制品精心设计,形式依旧是青瓦棕柱、粉墙漏窗、花街铺地、自然山石与竹林环境协调统一。高者楼,低者轩,浮廊跨水,汀步当桥,格调幽雅,游之忘归。
白壁粉墙前修竹几竿或几丛,竹竿摇曳,竹影婆娑,宛如一幅极富诗意的水墨画。

习武的老汉,使人恍惚产生时空错位的幻觉,仿佛进入了久远的武侠世界。

高踞园中一隅的“远亭”,适合小憩独处。
白居易所描写的“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景观在“筠石苑”中的“竹深荷净”景点中得以再现了。水池中种满荷花,夏日香气连连。池岸边种植了层层绿竹,千竿挺秀,倒影于水中。竹林藉由反映在水面上的光影变化效果,加倍其美感,形成“秀”、“美”的意境。竹叶的声响与水流涓涓、更添幽静风凉之感。驳岸曲折自然、参差错落,迎春、箬竹、芦苇等植物穿插点缀其间,虚实相间,既丰富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又增加了自然情趣。
在竹苑的幽深处,有两座错落有致的竹楼,主楼上有华非题写的“绿云轩”牌匾,行草秀逸劲健,着墨不多,却情驰意足,表达了对翠竹穿云拨雾的寄情和想象。
“绿云轩”和“听初亭”,座落于翠池东岸,居高临下,轩亭四面皆景。
东面的框景石上刻有苏东坡《於潜僧绿云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隔池西望是以竹喻人的“四品石”,在一组散点的假山石上,分别刻了四个尺方篆字——“刚”“柔”“忠”“义”。释义曰:“茎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

轩旁的山石上,三只流浪的小猫惹人怜爱,游人纷纷喂食。

“聆涛亭”位于松林正中,确是卧听松涛的好去处。
“江南竹韵”是一处以竹石造景的“沉园”,门外孤石刻字点题,圆形拱门的两侧刻有林铠书写的一副对联:“片石疏篁添雅韵,回阁曲迳寄幽思。”此联笔力遒健,体势多变,苍郁古劲,屈曲盘绕,极其生动地展示出景区的环境。
门内松竹障目,石笋矗立。左俯绝壁,右控溪潭,叠石为磴,棕壁滴泉。寻崖觅径而下,仰观四野皆碧,咫尺幽篁拂面。过涉趣门,象山漱玉,山泉穿石而泄,斑竹破隙而生,曰“云梦湘妃”。
“移竹当窗”体现在“江南竹韵”中以园门、漏窗作为取景框,竹子景观随游人的位移变化而变化,形成明显的韵律节奏感。园门的形式不仅限于白粉墙式,也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竹门,门的质感与所框出的竹子,以及门前所植竹丛相互掩映,十分协调。
向西攀,可达“朝晖亭”小憩纳凉,漫步于苍松曲径之中。往东走,竹影铺地,毛竹挺秀,可徜徉于潺潺竹溪之间。绿叶萋萋,翠筠浮浮,峭壁飞流,铿锵悦耳。还有“三友观瀑”、“巴山凝翠”、“汶上风篁”诸景。
竹林作为背景还可以表现假山石和雕塑的形态与质感,“江南竹韵”中的竹石小品,错落有致地布置于溪边竹林前,七个高低不同的剑石,名为“七剑听泉”,其坚硬的线条与质感被竹林柔化,同时在柔和惬意的气氛中多了几分刚毅。
“斑竹麓”是由观赏价值很高的斑竹创造的山麓竹景——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栽植池为基础,自由丛状栽植斑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颇具野竹情趣。大康(康殷)为斑竹区题写的“斑竹簏”石刻,在蔽日的斑竹丛中十分醒目。一提起斑竹,便想起两句著名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一阵悲凉感袭上心头!但当欣赏“斑竹麓”石刻时,那具有金石味的楷书,方圆结合、以方为主的笔法,高古挺健、朴厚宽舒的结体,却使内心油然产生一股力量,这真是一副绝妙的情感调节剂。
“斑竹麓”深谷曲折幽静,北通知弈庐,南达河静湖。山顶长松葱郁,山麓斑竹凝翠。同时景点以斑竹的传说为题材,进行造景点题,寓意于竹,寄托幽思。相传大舜晚年南巡,二妃尾追至洞庭君山,闻舜帝崩于苍梧,悲不自胜,恸哭不止,血泪挥竹,竟成斑痕。二妃自投湘水之渚以示随舜不返,后传为“湘水神”、“湘君”、“湘夫人”。从此,吴楚间所产之竹,茎秆皆被点点紫晕斑痕,传为二妃血泪所化。
为达到寓游于乐、寓教于游之目的,“斑竹麓”的南端“竹深荷静”池畔,矗立了二妃抽象石雕,俏立于岸,倒影于湖,好像在诉说着斑竹的古老传说。二妃头戴斗笠,相视互语,远看形成一个“竹”字,寓意斑竹魂。背景除栽植大量斑竹突出主题外,还种植了霜红的紫叶李烘托主题渲染这一动人故事。至此可徜徉婆娑翠影中,感发滴泪幽静情。
曲折幽静的“筠峡”

“铺装广场”上也少不了竹叶的身影

在“筠石苑”中,可以看出传统造园手法,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从花木配置到借景生情,其应用是非常广泛和成功的。首先,“筠石苑”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在竹子配置上,因地制宜、适地适竹。在满足竹子生态要求的小环境中栽植竹子,并在竹丛间配植多种色叶树。其次,由于古典园林以竹造景手法多体现在小型的园林空间中,所以“筠石苑”也利用其优势巧妙的沿用了古典造园中的精华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