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一个苹果与共享教育
(2012-06-13 07:09:12)
标签:
故事分享物质道德家庭教育孩子心理父母教育儿童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故事与儿童教育 |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有一个中国家庭有三个儿子,有一回亲戚送给他们两筐苹果,一筐是刚刚成熟的,还可以储存一段时间;一筐是已经完全熟透的,如果不在三天内吃掉,就会变质腐烂。父亲把三个孩子都叫过来,说:“孩子们,你们说选择怎样的吃法,才能不浪费一个苹果?”
大儿子说:“当然是先吃熟透了的,这些是放不过三天的。”父亲显然不满意大儿子的建议。“等我们吃完这些后,另外的那一筐也要开始腐烂了。这样一来,我们吃的始终不是新鲜的苹果。”
二儿子又想了想,说:“那就应该吃刚刚成熟的那一筐,先拣好的吃吧!”“如果这样,熟透的那筐苹果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你不觉得可惜吗?”
父亲一边训斥二儿子的冲动,一边把目光转向了小儿子,“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小儿子微微思索了一下,说:“我们最好把这些苹果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苹果了。”父亲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不错,这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爱是一种给予,只有无私地付出,才能收获到快乐和幸福。用你的爱心去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有很多美好的收获,你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心存爱心的人,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朋友,一定会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当你或孩子在生活中有许多闲置的东西,你们都会如何进行处理?或者说,你们在某方面比较富裕,你们会分享给其他人?
许多父母都很头疼自己的孩子很“独”,希望孩子能有爱心。可实际上,没有人仔细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父母自己就是一个“吝啬”的人,或者是家长太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能在人前做的很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上,任何的大道理都不如父母的示范作用好,什么样的原件就有什么样的复印件。参见《想做“好妈妈”请先检视自己》。
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很自私的动物。我井中月从来就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大公无私的人,人做好事都是指望回报的,只是这些回报有可能是精神上的,甚至是弥补自己过去在精神上的欠缺。比如,你为某个治不起病的孩子,捐献了手术费,从某种程度上,你确实根本没有指望这个家庭能还钱,但你看到孩子能摆脱病魔,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另外,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们在与他人分享或自己在做好事时,其实是期望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别人也会这样帮助自己。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的对待别人,而不要期望别人象你对待他那样的对待你。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不带功利性的分享,教育孩子也不能只让他们付出而得不到回报。
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时期,基本是在幼儿阶段。而幼儿的所有权概念刚刚建立,再加上幼儿只对直接经验认知有较清晰的认识,故“孔融让梨”对孩子是一种两难选择,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做。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在自己示范下,让孩子把分享和做好事,是与自己的愉悦,而非与父母的愉悦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建立较好的回报认知。
比如,朋友给你一块巧克力,你没有舍得吃,而是带回家给孩子吃。但这绝对不是分享教育,而是独享教育。比较恰当的是,你应该与孩子一起吃,并尽可能把你的心情告诉孩子,也让孩子明白一块巧克力可以让两个人都开心。这样,当某天冰箱中只剩一根雪糕的时候,就是教育孩子分享的好机会了。当然,初期故意问孩子要而真吃也是很有必要的。参见《教养坏习惯:别让好孩子被你“逗”坏了!》。
另外,父母在做分享教育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千万别和物质奖励挂钩,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比如,不能孩子送给你一块糖,你就奖励孩子多块,这种经历很快能让孩子明白怎么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多少有一点过度社会化了。二是孩子分享给你东西,不能只夸奖孩子而不要实物,否则孩子会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分享。参见《教养坏习惯:孩子学习和物质挂钩》。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个故事可能是某人为了阐述自己的某个观点,而编造出来的故事,但它也确实告诉我们了一些有用的道理。另外,小儿子的做法虽然好,可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想想,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