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画画范文作文成绩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
某天,我在小区的托管班里,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看作文的范文。我问他们为什么看这些作文选,他们说看了这个作文就写的好,语文分数就高。再问是谁让看的,都说是老师、家长让看的。当我问孩子们看了是否真的有用时,孩子异口同声说:“太有用了!”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作文,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当孩子写作文有所欠缺时,优秀范文就应运而生了,范文就像一个公式,只要数据带进去就可以了。于是乎,学校、老师、家长在考核和分数的压力下,自然选择了能快速见效的东西,比如作文的范文,孩子通过模仿和照抄,自然是大有长进且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朋友会说,孩子按照范文来写作文,这不是好事嘛,至少是没有坏处!孩子通过模仿学习,是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快速让孩子进步的方法,为何不用?这种观点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错,许多人也比较认可这点,故而在当前情况下是很有市场的。可是这样做,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井中月个人意见,这样做是明显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继续谈论为什么之前,我先说说孩子画画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己的长处,以便未来在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鉴于孩子学美术能陶冶性情,培养美术修养、结构认知、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力、模仿力、想象力、形象思维等能力,并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力,所以,尽管并不指望孩子成为艺术家,但学也就学了。
孩子学习美术当然没有坏处,但问题是你准备让孩子如何去学?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都不太主张上来就让孩子学技法和模仿名画,而是先让孩子通过涂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画画是艺术,而非工业的流水线。一幅画,如果没有作者的情感和想象力在里面、不能体现作者的理解和表达,那即便技法再娴熟,也不能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且越到后面,水平也就越难以提高。
回到孩子的作文上来,其实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道理也是和画画一样的。孩子通过模仿范文写作文,短期内必然见到很好的效果,毕竟那些范文肯定是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主题鲜明的,确实有值得孩子学习的地方。可是如果日复一日,总是照搬范文的模式,那孩子写作文就难以跳出固有的套路。就算是再去背新的模板,也仍然摆脱不了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孩子的创作如果不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的感受,那么不是沦为“现代仿品”,就是假大空的套话,自然也就缺乏打动心灵的力量。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生活习惯、待人处事、日常行为、遵守规则等方面,孩子是一定要通过模仿,和不断的重复来习得的。然而,艺术类的学习,是与之不同的。在孩子具备思考和辨别能力之前,最好先不要学“抄”和模仿。否则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自由表达的能力,以及孩子珍贵的天生的创造力。这就像是照着图片培育盆景,纵使形状和姿态再优美,也缺乏自由生长的野性、灵性,和蓬勃的生命力了。
当然,我从来不否认名画和好文章的学习价值,毕竟这都是人们认可和值得称颂的艺术品,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挑选好的作品,以及做相应的“解读”!对任何真正的艺术品,包括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只要父母自己能够有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不论是喜悦、振奋、同情、失落,甚至痛苦,只要能够表达出来,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真正的大师之作和传世经典,不在于技法的华丽,而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传递。
对于艺术品的解读,不仅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美好的事物,也让孩子学会去静心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在这点上,并不是要求父母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和眼光,只要能把自己对美好的真实理解表述出来就可以。不过父母要切记一点,千万不要滔滔不绝的对孩子讲什么作者生平、作品名称、技法流派……。孩子即使真的对艺术有兴趣,也会被你这样教条枯燥的说教吓跑的。
所以,家长倒是可以自己去看那些优秀的范文,然后自然的在生活中套用,让孩子明白好文章应该如何写。比如孩子还没有上三年级时,若父母看过三年级语文中的《爬天都峰》以后,某次带孩子爬山,就可以活学活用,让孩子知道怎么描写山的高和陡,以及孩子登山前后的思想变化。等孩子学到这篇文章以后,许多事情会恍然大悟。
不能否认的是,家长不给孩子看范文,自己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许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文的成绩都没有明显提高。但是只要父母能够秉持信念,坚持安静的“输入”,那么早晚你就能看到让人惊喜的“输出”。这里面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绷不住,又祭出范文这个法宝,逼着孩子重新回到老路上来,那可就半途而废了。
孩子的学习,如果只凭记忆,虽然进步神速但难于大成;而善于思考的孩子,开始慢但能脚踏实,坚实的积累,未来能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那么好成绩自然指日可待。所以,教育的根本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会创造而非简单模仿,绝对比短期提高学习成绩要有价值。(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让孩子用何种方式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