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从孩子的视角看学前兴趣班?

(2011-03-21 09:52:48)
标签:

少儿

兴趣班

抽象思维

逆反心理

良好生活习惯

父母教育

注意力

育儿

分类: 父母教育

  最近和几个家长聊天,大家说起兴趣班的事情,说目前报名参加学前兴趣班的现象很普遍,在座的也有许多都替孩子报了班。针对这个问题,大家都问到底应该不应该上呀?说起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能让孩子比较兴奋,很感兴趣,能给他们带来乐趣。可实际上,对孩子该不该上的对这个问题,还真不能轻易的说是好或是坏。

 

  当说到“比较兴奋、很感兴趣的”的时候,大家也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情况。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家记得的都是爬树、偷苹果、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瞎跑、玩打仗、跳皮筋、看马戏、过家家、盘腿斗鸡、养蛐蛐等等。一回想起来,每个人都有一点兴奋,感觉没有玩够。

 

  可是,当引导说起自己孩时最失落的事情时,无外乎是爸爸妈妈工作忙陪的时间少、自己特想做的事情都被压制了,个别的还很“恨”家长,小时候自己一点兴趣也没有,却逼着自己学什么,结果导致自己对此一直不开怀。

 

  在暗示下,突然有家长反应过来:“我们是不是把我们当初父母做法,又用到我们的孩子身上?他们不仅没有我们当时的游戏,我们还在逼他们或压制他们。难道我们真的是这样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希望、意愿加到他们身上?” 这兴趣班,到底是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

 

  确实,现在许多的家长在不自觉的重复当初自己父母做的事情,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不能否认,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上不上兴趣班或上什么样的兴趣班,不仅要关注孩子兴趣和意愿,并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来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否则,你会拿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换来以后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在学龄前孩子的生长方面看:

  对于尚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孩子而言,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大肌肉也发展较快,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但灵活程度、力度等都不够,同时,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所以,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身体机能正常生长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游泳、陶艺、手工制作类的兴趣班不要早于4岁上,钢琴、提琴、舞蹈、画画、书法类的最早从5岁开始,芭蕾、足球、篮球、武术、跆拳道等最好6岁以后。如果太小就让孩子尝试,特别是需要手指的细小动作的,由于孩子的协调和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对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不利。此外,枯燥的训练容易让孩子很快失去兴趣。

 

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角度看: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其中3-4岁时的词汇,是年增加量最大的,同时,开始掌握语法和组词组句。但是,在记忆上,5岁以前的儿童几乎没有策略,5岁以后,经过诱导,可以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和特征定位策略。

 

  此阶段的孩子,在思维发展上有很大局限,还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辨别清楚。认知依然停留在具体形象性上,具有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到5-6岁的时候,孩子掌握一定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也处于萌芽状态,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美术鉴赏、自然认知(如认知植物)等可尽早开始,围棋、象棋、识字、英语语法类的最早从5岁开始,绘画技巧、珠心算、写作、算术、走迷宫、复杂拼图、科学实验等最好6岁以后。如果太小就让孩子尝试这些需要抽象思维支持的活动,由于“超前教育”孩子,反而并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4岁前的小孩,还不懂得专心、不懂得听讲,老师的话有可能听不懂,知识类兴趣班去了也白去。

 

从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角度看:

  从发展的角度上,学龄前的孩子,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同时,3-5岁的儿童会出现第一反抗期,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线内化为己有。

 

  在社会化方面,开始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进行排演和练习。孩子从3岁时,自我意识开展发展,4-5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鉴于6岁前的孩子无定性的表现,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良好生活习惯。在道德方面,其判断的依据,是看一个行为的物质结果,与成人的道德观念相差极远。这个阶段强调自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所以,从上面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上看,好像不是那个兴趣班可以实现的。作为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我们必须明确的知道,孩子在学前,最重要是要学会什么?对孩子而言,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和爱心、建立良好的界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现勇敢的精神、具备良好的学习注意力,这些都是孩子成才的基础。如果孩子缺失了他们,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免不了磕磕绊绊的。

 

我对学龄前兴趣班的态度:

  有时候,我真的不明白,家长急功近利、攀比心切,浪费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违背了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去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思考性强的兴趣班。也许有的孩子可以在高压下,把并不喜欢的东西学好,但孩子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学习过程。表面看是孩子有毅力、懂坚持,可实质是强压破坏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不能否认,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可是,作为家长的你想没有想过,要培养一名优秀的人,只重视片面的成绩,而忽略了其自身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这是不是有一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学龄前的孩子,虽然需要知识的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掌握为人处世和学习的方法。但这些,都不是能在课堂上得到的。

 

  所以,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作为父母,必须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能因为自己不想花时间和精力教育小孩,就把孩子的素质教育给放弃了。理论上讲,不管学龄前还是学龄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当你们陪着孩子跟他读故事、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加上到大自然中进行陶冶性情,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孩子也会从你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

 

  最后,对已经上兴趣班的孩子,给几个注意事项吧,希望多少对家长有所帮助。

  • 兴趣班只是对孩子兴趣的强化,并获得一定的技能。所以,不要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儿时愿望或兴趣;
  • 征求孩子意见的时候,不能带出自己的情绪和期望。学龄前孩子处于学做“好孩子”的阶段,他们会迎合你的问话,但实际非常抵触;
  • 不要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对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 不妨与孩子一起学习,如果父母也能积极参与的话,就会给孩子以鼓励;
  • 学龄前的孩子兴趣常常不稳定,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再去上课,不要勉强,否则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被迫去,注意力不集中,养成习惯更可怕;
  • 找好的老师,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较高,但不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教孩子过程中,会导致孩子因此而厌学;
  • 不应过早对低龄幼儿进行技巧性、知识性过高的培训;
  • 在数量上,最好只选择一个,最多两个;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疑问,欢迎给我留言,大家一起研讨,谢谢!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