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戏曲的史料的『所见世、所闻世、传闻世』三种史料的适用性

(2013-01-31 06:59:44)
标签:

昆曲

杂谈

分类: 天禄阁曲谈

谈戏曲的史料的『所见世、所闻世、传闻世』三种史料的适用性

───以研究魏良辅史料为例

 

戏曲的史料的引用到任何古书上的文字来做为立论,首要应注意到辨伪(按:其实论所有史事,理皆同此),否则如,随手拿本《列子》从《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又拿了本《世本》,以内容所记:「彭祖长年八百」,两段仙鬼之说,考证出彭祖活了八百岁之类,都是穿凿附会,把历史变成神话,而成了郢书燕说,其原因即是所择史料未经考证,或再上心存定见而偏颇举证,不利其预设的结论的史料都予以忽视掉。

 

按,如以从事有关魏良辅研究来举例,其史料,亦如研究其他领域的史料,一样地可分为『所见世、所闻世、传闻世』(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孔子的角度,论《春秋》史料的分类)三类,但假造的材料不可谓之为史料。

 

以考证魏良辅的生平而言:

第一手史料『所见世』,指的是出自魏良辅生平期间,他的目所亲见,而且由他的手写作记录者,而其前提是该著作于其生年即己出版;不然,有明确证据非伪托其人之作。按:魏良律后世传有所谓的《曲律》一书,但应非其亲笔,还是像是许多历史上的古书一样,如:今人往往认为是魏良辅亲着的《曲律》,并据以拿来谈魏良辅的清唱唱口或唱腔艺术之类。但殊不知,于今存各本《曲律》竟然连王世贞《艺苑巵言》里的:『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吾论曲三昧语』内容也被抄在《曲律》里,实不一定是后人所记其平素言谈,或根本就是他的弟子或私淑,甚或后之唱家伪造的。谈魏良辅的生平及其声腔艺术的内涵,在以此标准之下,迄今没有第一手的魏良辅的史料可以引用。


第二手史料『所闻世』,指虽非其该人亲自所写内容,但为亲『闻』魏良辅言行的如其亲友乡里学生等,或当时人所撰文内因着听闻而提及的。此一史料,是如今要研究魏良辅生平,是惟一的上选。符合此一资格的,最早如与魏良辅同乡,和其魏良辅弟子如张小泉的后辈的私淑的张新的弟子等都有交往,及亲见梁伯龙度曲的张大复所著的《梅花草堂笔谈》;及,访魏良辅故乡,住其私淑的张新家中的钮少雅所著的《九宫正始》的序文《芍溪老人自序》‧

 

次为与魏良辅同时代,或稍前后不出二三十年内的人所闻见而写的如李开先《词谑》、徐渭《南词叙录》、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及祝允明《猥谈》等对昆山腔及魏良辅的记载。

第三手史料『传闻世』,指后世『传闻』所所见,此类史料一定要有旁证,始可有列入史料的可能性,魏良辅的史料,除了上所言第二手史料所列出的著作外,都是此类著作,而且越晚出,则其属于传说而离真正史料愈远,因为层层堆栈,而以马路小道街坊委谈听闻及个人幻想在内的成份都加入,而将之扩大,所以后起著作之所以常常内容愈多,而所述的史料愈详明,却实为渗杂臆想及传说的传奇八卦。故此类史料,其史料性,以于明代较近于魏良辅年代的,较有成为史料的价值的可行性,由明入清者次之,清代及民国的史料应排除于使用为佳,除非有坚强的旁证。

 

如魏良辅的『曲律』,始见于明万历年《乐府红珊》所录入的《乐府红珊凡例二十条》,属第三手『传闻世』史料。又如: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云:『魏良辅止点《琵琶》板,而不及《幽闺》』亦属之‧其他如明潘之恒(汪效倚《潘之恒生卒考》考其为生卒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天启元年1622)《亘史》(天启丙寅六年天都潘氏家刻本)、《鸾啸小品》(明崇祯二年刻本,现藏上海图书馆)、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是此类史料里比较上,比下述由明入清、清代及民国史料,于比较上来说,更有的真实的可能性。

明清之际的叶梦珠的《阅世编》、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徐石祺《蜗亭杂订》次之。反今只有清代刻本而被学界认为明代人,而可能实应为比叶梦珠尚晚的清人的宋直方(其生平及事迹无考),另列名其下的有《琐闻别录》《东村记事》)的《琐闻录》,亦可能是抄自《阅世编》‧

 

更晚而史料性如无旁证,是不大的,如至于乾隆时期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序,由清人雷琳,汪琇莹, 莫剑光辑的《渔矶漫钞》、光绪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等等。

 

第四手的纯属故意造假:如:明末周玄暐的《泾林续记》里所述明太祖询昆山人现周寿谊有关昆山腔事,纯属周玄暐的个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己考证于《天禄阁曲谈》(台北)里;又如:假托吴昆麓氏校正,由曹大章作叙,而由文征明手书,再加上挂个张丑见证是真迹的魏良辅《南词引正》,更为清末以来至数十年前1961年发现之间的某人所伪造的,已考证于《天禄阁曲谈》(台北)中,系完全无史料价值的伪材料。这种故意造假史料常用的手法,如于发掘遗迹或古书抄本时渗入,或托名古人之作的伪作,其于中国历史上造假的被发现的伪书,多到厚厚的《伪书通考》(张心澄)记载前人揭伪之着都还记载不完,今人又有续篇之作,故伪书己成了一些古来失意文人或另有目的出手造假者的故技,如今在昆曲领域又加上了一篇《南词引正》。(刘有恒)(取材自《天禄阁曲谈》,台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昆曲的起源
后一篇:昆曲的由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