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杯 将流言蜚语变成“全民公敌”的力量...

(2006-07-03 23:57:26)
分类: 体育稿稿 很正经
  witch hunt  
  
  大致应解释为流言蜚语、恶意攻击、断其活路
 
  这个词据说起源于欧洲,15世纪天主教会捕杀巫女的血腥运动中,用以指代捕风捉影、虚加之罪......
 
世界杯 将流言蜚语变成“全民公敌”的力量...
  
  巴西队即将离开时,佩雷拉最后一次面对媒体猜测,用了“wicth hunt”这个词。这是传媒零距离的时代、也是传媒多元化的时代。不然,巴西的电视台怎么能够想出雇佣几名唇语专家解读大腕儿们的对白,在唇语专家帮助下,小罗背地里对埃默森粗口、佩雷拉教练席上对后卫线愤愤不平都已经公之于众,无论这种解读是否准确,潜意识里人们一定接受唇语专家的职业技能。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被制造出来?或若媒体运用了一个客观信服的状态将新闻隆重制造出来?竞争下的人们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奇怪招数。
 
  也许,哪家媒体可以买通某名替补球员,让其将窃听器带入更衣间,如果真是那样,第二天爆出的一定是一个天大的新闻,而绝非“witch hunt”。
 
  据说现在小小罗成了“全英公敌”。在英国国内,英国主流媒体将小小罗称之为“英格兰全民的第一大敌人”。这个称号听上去真吓人,顺着全英公敌的思路想回国内,如果中国媒体中也流传着一个“全中国的第一公敌”,那会是谁呢?和珅、秦桧、还是胡汉三?想来想去,离我们最近的全名公敌至多也就是2003年出现的一种叫做“非典型性肺炎”的病毒。
 
  小小罗现在一下子成“病毒”,据英国媒体引用鲁尼原话:“I can never play with him again.I am going to fucking sort him out.”按照英国媒体的报道,鲁尼是永远也不会和小小罗这样的人渣在一起踢球了。小小罗目前效力英超曼联俱乐部,这是一个信号,看来现在足球的鼻祖是不会再允许小小罗这为草根球员在它们的领土上踢球职业足球了。
 
  2002年,安贞焕曾经遭遇过被意大利人遗弃命运,那时候,意大利人用了“get out”,安贞焕已经灰头土脸。我猜想,2006年的小小罗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他碰上的是心雄并不太宽广的英格兰人。
 
  英国人将小小罗列为“全民公敌”原因在与英葡大战时,小小罗对裁判施以压力导致鲁尼被红牌罚下,另外在最后的点球决战中攻入关键一球淘汰英格兰队。在英国人看来,小小罗是阴险的阴谋家,是个将英格兰足球踢入地狱的妖魔化人物。英格兰足坛名宿西勒在评论中甚至觉得鲁尼回到曼联俱乐部一定要揍小小罗一顿;纽卡斯尔教练马丁乔尔认为葡萄队不择手段取得胜利,小小罗是个伪君子,他陷害朋友。
 
  以上这些评论都刊登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周日镜报》和《泰晤士报》,这基本相当于中国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体育界的《体坛周报》《足球》。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小小罗的形象是被全英国的媒体“妖魔化”的产物。当全英国最有文化的人都在指责一个人毁掉一个国家命运的时候,那这个国家所有不太有文化的人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这就是媒体的作用。
 
  其实平心而论,英国人怎么就能忽略鲁尼对卡瓦略关键部位的踩踏,在英国人看来,踩一下葡萄牙人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小罗在英超踢球就不能为自己的祖国说上两句好话?在那样一场比赛中,只有葡萄牙和英格兰的概念,掺杂进曼联是绝对低级、无趣的小农意识。
 
  很不喜欢英国媒体对于点球大战的评论,难道在小小罗射进关键一球的背景下,英国人忘记了卡拉格、兰帕德、杰拉德的失常表现?又忘记了葡萄牙还有一个叫里卡多的神奇门将?幸亏里卡多在葡萄牙超级联赛效力,不然,他一定会接替小小罗成为“全英公敌”。
 
  现在有点慢慢明白一段历史,一段六场点球连负的历史,我再做猜想,无论谁会成为全民公敌,英格兰人的点球失败还会延续下去,像一段神话一样延续,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直面危机的心理状态。在世界舞台上,表现的不光是球员、教练,还有媒体、球迷和一种带有民族性的气质。
 
  回到文章开头的词语“witch hunt”,佩雷拉在离开时说过的话现在应该回到这段语言的的故乡,看来,英国媒体是最为善于制造“witch hunt”的群体。
 
  晚饭间听人聊起这样一个故事:今夏高考,一河南女考生故意违反答题规定,不但用双色笔作答、将网名写在试题四周、还在间隙处书写了众多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满。答卷一出,当然是意料中的0分,可女孩儿面对媒体说:“我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更为不可理解的是,他的举动甚至还能博得称赞、同情。我想,那个女孩一定学习不好,否则作为学子,她在六月份的梦想一定是金榜题名而非发泄不满,这就是个竞争的社会,在竞争的舞台上做该做的事儿、并把它做好。当自己先变成一个强者之后,你才能够赢得话语权。
 
  乱涂卷子算什么本事,我更愿意看到一个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河南考生,在主动放弃录取机会的同时,像媒体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之情。这总比在卷子上乱涂乱抹来的更有气节。
 
  联系到小小罗摇身变成“全英公敌”,再想想这位河南的女性考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世界上扯着嗓门呐喊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者;另一种,一定是伪强者,在以上两件事儿上,很不幸,英国媒体和那位河南考生都属于后者.....他们的呐喊不可能得到理解与同情,也证明着自己内心极度脆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