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了,心里总是有一点酸楚,是对故去的父母的怀念,也是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吧。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有不少关于家乡的事情。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在是哈尔滨市呼兰区,汩汩流淌的呼兰河水,孕育了一方淳朴的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呼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镇,三十年代镇上出了个左翼女作家萧红后,呼兰因此闻名遐迩,成为文化人向往的地方。实际上,呼兰比省会哈尔滨开埠的历史还长一百多年,满语中的“呼兰”是烟囱的意思,意味城镇。日本侵略东北时期,呼兰被日本人誉为“北满的奈良”,可见古迹还是很多的。而今,多数古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已经荡然无存了。
提到呼兰,不能不提到萧红。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她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不知道萧红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记得小学时有篇叫做《火烧云》的课文,该文就节选自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描写得当然就是我的家乡了。带领大家温习一下: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县城西部有一座公园,名为西岗公园,始建于民国
5年,距离我家不足百米。园中有座“四望亭”,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园林亭子,占地面积
80平方米,亭高10
米,建筑特点为八角形,攒尖顶,双重翅角飞檐。内外由
16根圆柱支撑。梁坊斗拱饰以精雕彩绘,楹柱红绿生辉,雍容华贵。四望亭修建于1927
年,设计精巧,造型优美,既是南方园林风格,又是黑龙江省亭建典范。我还记得亭上的对联:桃花细逐杨花落,山色初明水色新。上联是杜甫的诗句,下联是白居易的诗句。公园里有一株号称亚洲年龄最大的仙人掌,据记载这株仙人掌1896年由城内一杨姓人家载植,于
1927年移入西岗公园花窖至今历世百余年。在其生长过程中曾被三次削头,又曾于距地面2米高处锯断,取根载在原处成为现在的奇特形状。株高
8米,主干径20 厘米,花冠合围直径近4 米。1958
年在它60岁生日时第一次绽蕾,开花20朵。1992年开花近千朵,现花期常年不败。落花后结果,其果实大如西红柿,小似核桃,有仙果之称。
清真寺也是在我家窗前就能看见的一座古迹,距离我家不足五百米。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
1810年)。原址濒呼兰河。光绪元年重建,遭八旗人阻挠,经高州总兵左宝贵上奏慈禧太后,才排除阻碍,光绪三年,清真寺竣工。
1954年于西岗公园南下坎易地重建,现悬玉匾是仿原样复制的,据说是慈禧御笔噢。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起脊式,青砖琉璃瓦结构,由卷棚,拜殿和瑶殿三部分组成,殿前
4根朱红明柱支撑廊檐;拜殿为清末式建筑,一幢三间,内有六根红色立柱并排排列,南北两壁各有圆形窗口相对称。瑶殿高两层
10米,建筑形式为方形翘檐,攒尖顶古塔式,檐下雕筑“清真古风”四个大字。整个建筑布局古朴典雅,简洁大方。(配的这张照片塔楼没照全!)
城东有座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达利用庚子赔款主持修建。天主教堂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高大宏伟,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有相似之处。教堂的主体由左右对称高耸的两个钟楼构成,共五层。建筑中所有的门窗均用青砖砌成圆拱型,整体建筑为青砖,青瓦土木结构。小时候听住在教堂附近地表哥说那里闹鬼,因此从来也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不过现在好像已经修缮,并对外开放了。
县城不大,历史也不够悠久,能拿出来炫耀的也就这点家底。但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可并非只有萧红一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作者王双印、著名演员彭玉、中国男篮领队匡鲁彬等都是呼兰人。呼兰火柴厂是全国几大火柴厂之一,小时候用的都是呼兰火柴,现在都用打火机了,厂子也快倒闭了。我们那里出产的“金星”牌奶粉,去超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