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之旅回来差不多1个多月了,这次是学校组织的旅行,总共10天,到了PORT-BOU,瓦伦西亚,马德里,TOLEDO还有毕尔巴鄂,目的也比较明确,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这篇游记现在才写,但也不晚。
-------------------题记
PORT-BOU是纪念Walter
Benjamin,这个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的哲学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他的书,总之我是看着头大。
去瓦伦西亚现去参观了现代美术馆还有艺术科学馆,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相信有这么宏大又不失精致,讲究整体又不缺细节的建筑群,叫人如何不佩服Santiago
Calatrava,多么天才的建筑师。
然后下一站是马德里,还没到马德里的时候,其实我心中大概有幅画面,因为文化,经济还有历史的原因,自我判断了一下马德里,感觉它应该没有巴黎的情调;没有罗马的伟大;没有柏林的质感;没有伦敦的时尚;当然也没有纽约的繁华,若不是“皇家马德里”这个球队,我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西班牙首都是巴塞罗那。以前看过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不知道是他故意的还是什么,他在写到西班牙篇章的时候,也没提到马德里,而是直接从巴塞罗那的街道,走到欧洲大陆的最西边----里斯本。
来到马德里已经是晚上7点,学校定好的青年旅馆恰好在市中心的一个小街道里面,于是客车开不进去,我们一大群人只好拖着行李步行一段路,走进西班牙的小巷,感觉跟法国的街道差不多,有点不一样的是就是那几天恰好是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街道两旁的窗户都插满了西班牙国旗,比起提前小组赛回家的法国队,是要那么热闹一点。在西班牙的4天中,晚餐我们都固定在一个餐馆吃饭(因为这次旅游学校都包了晚饭),每天都有不同的前餐和主菜选择(当然有闻名全球的西班牙海鲜炒饭paella),所以算是在食物这个环节上满足了领略西班牙风情。
第二天是一起去餐馆普拉多美术馆,这个和巴黎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还有俄罗斯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当然也是这次旅行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之一,我在里面一个人逛了差不多5个小时,发现有个很好玩的现象,这个其实早之前在巴黎我就发现了,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能看见不少中国游客参观,然后再去蓬皮杜,中国游客就基本上没多少,更别提什么吉美美术馆,东京宫,巴黎现代之类的,在西班牙的普拉多,中国游客也少了很多,之后我们去的提善波尼米萨美术馆和国立索菲亚王妃艺术中心基本上人影都看不见,所以就连别人导游手册都没有中文版,相反,亚洲国家就只有日语版和韩语版,在接待处拿导游册的时候,我看的是法语版和英语,当时班上有一哥们,他以为日语那个是中文版的,于是还好心帮我拿了一份,我只有苦笑给他解释。哎,妄自我们还在吹自己是文化大国,的确,中国的文化内涵丰富,但那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到了现在社会,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都被遗忘,大家侧重点变了,将艺术这一块抛在了脑后,却还要一边死抱住自己那么一点点“家底”,一边大张旗鼓的宣传我们是“文化强国”,酸不酸!西方为什么一直会发展成这样强势,这个绝对是跟艺术分不开!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给艺术家自己自我实现,它更多的是带给设计师新的观念和思想,才能让社会和城市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当一个国家的民众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思想境界也提高了,有这样的民众的国家才能算是强势国家,国家一强势,发展,创新接踵而至,中国现在恰恰是忽略的这点,佛又曰了,不可说。再说,那就是挑战现在体制,不想求河蟹。
第三天比较轻松,上午去看了一个建筑,我就跑到市中心去逛了,就像歌词中唱到“马德里,不思议”,太不思议了,就那一天,我们班就3位女生被小偷“光顾”了,其中2个被偷去了钱包,1个未遂,而且西班牙小偷很多都是雌雄大盗,走在街上要特别注意。那天在地铁也是,有个看似游客的人拿了份地图问我老师,结果就利用地图挡住他的视线,另外个人就下面偷包,幸好及时发现。马德里这个城说实话我觉得没什么,除了有一个很大的商业区,没什么景点,但有一个地方必须得去,那就是----西班牙广场。在那里,伫立着堂吉诃德和他随从桑丘的雕塑,以前记得小时候,看“正大综艺”节目,就有一期介绍西班牙,也讲到这个广场,没想到N年之后,自己也能站在这个雕塑旁边,想着都挺有意思的。坐在广场的长凳上望着堂吉诃德雕塑的时候,我联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正传》中,他把“阿Q精神”发扬光大,于是大家就把这顶帽子扣在了旧社会中国人的头上,一扣就是几十年,直到现在,也还时不时拿出来自嘲一番,可悲!同样说可悲的堂吉诃德,但他却带给了西班牙人民执着,坚持,不惧强权的正面形象,如果说堂吉诃德是游侠,那么阿Q真的就是小人物,可能连桑丘都不如,桑丘虽然是小人,损人利己,但他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很多难题。欧洲的“堂吉诃德精神”和美国的“阿甘精神”都给西方人带来了很多反思:就算自己能力不够,也要去努力争取!而在中国,恰恰相反,这样说到了立场问题,中国人往往在很多事情上,把自己放到弱者的位子,然后会有一帮人站出来“同情弱者”,事情往往得到好的解决,久而久之,这种弱势文化也深深的进入了整个民族的骨子里,袁腾飞举了个例子很好,从拍电影就看看得出来端倪,同样是战争片,要是美国人来拍,绝对是把反派刻画的很强大,然后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战神了敌人,中国拍个战争片,总是把敌人描述的很萎缩,尽用些下三滥手段,然后主人公最后还是战神了他们。前者是我战胜了强者,于是乎我更强;后者是我战胜了小人,于是乎自我感觉我很强。这就是差别,回到堂吉诃德,坐在广场板凳上想到这里,一下子明白了,阿Q是他疯了,全世界正常;而堂吉诃德则是,全世界疯了,他正常。再抬头看看那座雕塑,不知道是谁做的,如此写实的雕塑手法我认为真不适合这位讽刺意义基于一身的“乱世英雄”,要是我,我则会赋予他更夸张,更喜剧的形象,以此反衬。
最后一站,毕尔巴鄂,在去的途中,听一同学讲到他15岁那年去过毕尔巴鄂,那里没什么值得逛的地方,就一个美术馆,不错,也是我们这次这次的目的地-----古根海姆美术馆,世界上以“古根海姆"命名的美术馆不少,最出名的就只有2座,一个在纽约,一个就在毕尔巴鄂,这个美术馆的设计和功能就不说了,绝对建筑史上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它给这座城带来了什么,一个立于本体,却又高于本体的潜在功能,大多数建筑,人们因参观所在的城市接触它,而少有一些建筑,是能够带动一座城。再看毕尔巴鄂这座城,一个夹缝之间求生存的地儿,整个毕尔巴鄂在2座山之间,地形上有点像重庆,一条河贯穿一个城,1983年的一场洪水基本上摧毁了这个2山之间的城市,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当地人应该感谢古根海姆美术馆,正是因为它的修建才为整个城市翻新带来了活力。说到这,我个人觉得,现在不是在重建四川地震灾区么,或许一味的埋头苦干,的确可以建好新的家园,新的城市,只是时间问题,但要是这个时候,有一个类似“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筑拔地而起,我相信那个时侯会有更多的外来力量注入,为何不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神话?
但这种念头在我脑海马上消失,只能摇头苦笑,佛曰:不可说。
在回来途中,经过一个海滩,车子停下来,老师带着所有同学在海滩上嬉戏,随着太阳消失在海平面尽头,这次的西班牙之旅结束了,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