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葡萄牙游记2 --- 建筑的信仰
标签:
转载 |
分类: 环球旅行——欧洲篇 |
我的心中有一个梦: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大学的专业,我一定会选择学习建筑。建筑,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既拥有缜密科学的计算,又拥抱热切浪漫的理想,它仿佛
当我们想起某一个国家,总是会用建筑作为联想:美国是自由女神、英国是伦敦桥、法国是埃菲尔铁塔、德国是天鹅堡、意大利是圆形斗兽场、澳大利亚是悉尼歌剧院、中国呢,有长城。建筑,就是一张名片,是国家和城市的象征,大可彰显文化,小可展现情怀,建筑本身所具有的高度、体积、色彩、形状、结构、位置和空间感,无一不是在诉说和表达......
今天,我们就往深处说,谈一谈建筑和信仰。
建筑是艺术,与音乐、绘画一样,是一种更为立体的表达,建筑甚至涵盖了音乐和绘画。每到一个国家,如果我们沉下心来细看建筑,总是会在其中找到绘画的影子,听到无声的旋律。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表现为朝代的更迭,是阶段性的,但是历朝历代,信仰都在传承,且历久弥坚。那么建筑呢,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也都历经风雨,探究它最深的核心,所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对信仰的表达。信仰如果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就无法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建筑如果不能经受时空的洗礼,也就不能成为国家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相信建筑与信仰之间有一种深厚的关联,因为:建筑能彰显民族精神!
在意大利,我能在建筑中看到尊重,那是对历史的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在法国,我从建筑中看到的是浪漫,是一种高贵和优雅,又不失特立独行;而在葡萄牙与建筑对话,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对冒险的崇尚、对繁荣的向往,还有那一抹淡淡的忧伤。
葡萄牙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始建于1502年,直到16世纪末完工,它融合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是“曼努埃尔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最能体现海权时代葡萄牙繁荣的建筑象征,于1980年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让我们来看几张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照片吧:
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外景。
大教堂的神坛、穹顶、墙体上的绘画风格,都是极其华丽而庄严的。
这样的立柱和穹顶,是曼努埃尔式建筑极尽华丽、繁复风格的最有力体现。
教堂入口处安放着葡萄牙航海家达*
教堂出口处安息着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葡萄牙爱国诗人卡莫斯。
走进教堂,总是油然升入肃穆之情,拍照时也是严肃的。
走出修道院,就可以展现笑容了,虽然天在下雨,但是我很享受那个当下。
你是喜欢这哥特式的尖顶呢,还是喜欢那一伞的新绿?
修道院内的小花园,幽静而安详。
接下来,我要与您一起去游览里斯本的标志 --- 贝伦塔,那里曾是葡萄牙前海关的所在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贝伦塔在葡萄牙的航海时代意义重大,是启航的起点,归航的终点,当地的水手流行着一句话:回航的时候,看到贝伦塔,就意味着到家了。
贝伦塔建于1500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虽名为塔,但是它更像一座小型的碉堡,耸立在特茹河畔,是当年扼守里斯本门户的军事要塞。整个塔身全部用大理石打造,底部原为储藏室,后用来关押囚犯。每当涨潮时分,顶部的塔楼如浮在河面上,漂浮不定,美若仙境。贝伦塔是葡萄牙式海盗冒险航海的见证,是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起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是里斯本无数纪念碑中最华丽、最优雅的建筑。
贝伦塔是各国游客的向往,即使是风雨也阻挡不了人们去观赏它的兴致。
贝伦塔就像耸立在美国纽约入港处的自由女神像一样,耸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也成
为了葡萄牙的象征。
为了显示出国王的声威,塔上装饰了许多曼努埃尔式的象征物,比如厚的石绳环绕
塔身,点缀石结、浑天仪或是耶稣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动植物元素。其中一座石雕犀
牛相当引人注目,它在岗亭的底座上,显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丰功伟绩。
别看我站在桥上巧笑,其实只是故作镇定,因为桥下波涛汹涌,浪花随时都会冲到
桥面上。
当游客都离去时,这是我回身拍摄的贝伦塔,风雨中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忧伤。
你看,风雨中、树影间的贝伦塔就如同一首壮丽的诗......
最后,我们去看航海纪念碑吧。纪念碑位于贝伦塔不远处,屹立于海畔的广场上,气势不凡。纪念碑建于1960年,为纪念航海王子恩里克逝世500周年,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纪念碑上刻有恩里克和其他80位水手的雕像。碑前的地面上还刻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刻有发现新大陆的日期。
http://img1.ph.126.net/2oxrwRQmlOWTiPOMvv0Xow==/6597760259959676677.jpg---
船头站立者即为恩里克王子,其后为其助手达* 伽玛,两旁是一些随同出发的航海家
以及葡萄牙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300年来
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
当我看完这组照片时,天空中的风云际会让人惊讶,那种喷薄之感,令人震撼。
相对于人类最基本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而言,建筑真的是集大成者,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建筑,不仅融合了绘画与雕塑,更因为有了空间才衍生出舞台,可以展现音乐和舞蹈。所以,每当我伫立在古建筑的面前,都会被这智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深深折服。
在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写就了一本关于建筑学的权威著作《建筑十书》(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它对建筑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书中的第三章这样写到:苏格拉底说,人的心灵应透明开敞,这样他们的情感就不会隐藏起来,而是可以检验的。是啊,要是上天听从他的意见,使人的心清澈开敞,可以让人观察,就好了!那样的话,不仅可以对人的灵魂的种种优缺点做近距离的观察,而且也不用再靠那些无把握的判断来检验展示于我们眼前的各种学科知识。真正有学识、有智慧的人会得到人们的景仰,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我想:建筑和人的心是相通的,建筑的窗就是心灵的眼,苏格拉底所说的“心灵开敞”在建筑上得到了证明。建筑,也是唯一在空间上(体积、高度)无限延伸的艺术形式,所以,建筑才更多的为国家权威服务,展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贝伦塔、航海纪念碑,无一不是葡萄牙航海时代的有力佐证,当时真可谓是“小国大梦”,那种对海洋的热情和征服的欲望、崇尚冒险的勇气和实践,以及向往更大的统治和繁荣的精神,直到今天还在深远地影响着这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信仰不同于宗教,就某个层面而言,宗教是归属于文化范畴的,而信仰却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可以不去庙宇和教堂,那里是用来忏悔和膜拜的;只要去观看城市的建筑,就可以知道国民的信仰。
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一位台湾导游的调侃:要看旧的历史,就到欧洲来;要看新的东西,就去上海吧!每当我在国外旅行,看到那些保存良好、保护得当的古建筑时,这句话就会浮现出来,深深地刺痛我......
还是说回葡萄牙吧,1755年,里斯本发生罕见的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毁于一旦,唯独热罗尼莫斯大教堂屹立不倒,拯救了在此祈祷的全体王室成员,从而大教堂就平添了“上有神灵保佑”的神秘色彩。晚餐后又路过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一辆有轨电车正穿行在它的面前,我举起相机,摄下夜幕下的那一景,向它告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