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2013-04-26 00:38:14)
标签:

转载

分类: 环球旅行—环太平洋篇
据说,玛雅人很早就预见到美国的存在。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在海上经历过生死之旅后,陆地当然是救世主。很难想象,如果哥伦布当年不小心到了中国,也许还能赶上明朝弘治五年的广西古田壮族人民起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建立起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印加帝国。欧洲人来了,天花也来了。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69名西班牙殖民者发动了对印加帝国的进攻。和印加帝国8万精锐部队相比,169这个数字简直让人腿软。然而,以少胜多的例子已不罕见,更不用说先进战胜落后的例子。8万精锐部队手持棍棒战得很猛,抵不过西班牙笨枪和马队的招呼。在西班牙骑兵的冲击下,印加大军陷入混乱,彼此踩压,许多人窒息而死,印加帝国的皇帝就这样被活捉。西班牙在新大陆掠夺的序幕从此拉开,黄金、殖民、屠杀……

太阳的力量和上帝的声音

在洛杉矶沿海地区,Tongva人(Gabrielenos)、Chumash人和早期印第安人已经居住了数千年之久。1542年,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欧洲人,由葡萄牙探险家Juan Rodríguez Cabrillo和Joao Cabrilho带领,宣布这个地区是西班牙帝国的天国(the City of God),但并未长留至此。再一次抵达这里已经过了227年。1769年8月2日,Gaspar de Portolà和方济各会教士Juan Crespi一起来到今天洛杉矶所在的地方。1781年在这里建镇,并把这里称为“天使女王圣母玛利亚的城镇(Village of Our Lady, the Queen of the Angels of Porciúncula)”,后简称“天使之城”(西班牙语音译:洛斯安赫莱斯)。1781年,洛杉矶成为西班牙殖民地。1818年,美国人首次到此。1821年,洛杉矶归属墨西哥。1846年,美墨战争中墨西哥失败,后将加利福尼亚割让给美国,洛杉矶成为美国领土。1848年,西部“淘金热”吸引来大批移民来到洛杉矶。1850年,洛杉矶正式设市,同年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第31个州,而当时的洛杉矶人口仅有1600人。

如今的洛杉矶,已成为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近年来,洛杉矶的金融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数百家银行在洛杉矶设有办事处,包括许多著名的国际大财团,如洛克希德、诺思罗普、罗克韦尔等,洛杉矶已成为美国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洛杉矶还是美国的文化娱乐中心。即便如此,无论你走在洛杉矶哪个角落,都能找到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影子,都能发现印第安的踪迹,都想发问:何必屠杀?为什么不能共存?为什么不能容忍朴素善良的原住民?

对于信仰太阳的印第安人来说,上帝的来临并没有伴随天使的降临,而是末日的到来。

西班牙小镇

命运相连的城市还有圣迭戈,在加利福尼亚被割让给美国后的两年建市,如今已经是加州第二大城市。

在圣迭戈,我们住在与5号公路相接的8号公路上。8号公路,大概是我在美国最了解、最最了解的一条路了吧。现在看看地图,都会有一种记忆犹新的感觉。

那天,差不多中午才出发,徒步,顺着8号公路一直向西。我的目标是走到灯塔。其实,说起来有点囧,酒店门口的路是一条相当诡异的路,如果你直接朝西走,就会走到死角。我在死角附近徘徊的好久,一直想不通这路是怎么设计的,最后决定先往东,过马路,然后再往西,结果成功了。我终于踏上了前往灯塔的路。一路上经过很多地方,比如曾经走错的宾馆,比如朋友住的酒店……沿途的一切与我有关或无关的风景,都让我觉得自己在穿越,现实与记忆交相穿越。看看远方,海近了;看看脚下,路还很长。开始路上还能看到同样行进的人,偶尔还有骑自行车,后来不光没有步行的人,连人行道也没有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我尽量靠边走、尽量。

两小时后,我的方向随着路的弯曲而弯曲。正当我犹豫要不要继续回到朝西的路上,我看到了圣迭戈老城州立历史公园(Old Town San Diego State Historic Park)的指路牌。其实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地方,有多有名或者有历史意义,又或许这就像北京的地坛公园一样,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多半会选择只去天坛。这都不重要,无水徒步两个半小时,还背着一个大包,是时候歇歇了。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进历史公园之前先拍下的地图


圣迭戈老城州立历史公园是为了保护圣迭戈建设初期的历史遗迹,于1968年建立的。公园内完好保存了1820年到1870年期间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曾一度成为加州州立公园中访问量最大的国家公园。没想到误打误撞来了这么有意义的地方。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圣迭戈老城州立历史公园


时隔半年,记忆有点模糊了,隐约记得在历史公园的一个博物馆里看到了这座历史公园的前身。原来,这座公园的建筑物原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小镇主要是为了通信而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在这座历史公园旁边就是电车站,而整个电车路线就是围绕圣迭戈煤气灯区展开的。博物馆里陈列了很多当年小镇负责人的资料和用品。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博物馆里陈列的当时使用的马车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博物馆里古老的加州地图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博物馆里有关当时老城妇女的介绍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当时通讯所及——博物馆里陈列的地图


看到上面这张地图,让人不禁想起当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不提这个了,还是来说一件好玩的事情吧。在公园里陈列了一座圣迭戈最早的铁笼监狱,据说是印第安人留下来的古老监狱。我经过的时候还是没忍住给这个大铁笼子拍了一张照片,谁让人家趁个“最”字呢。看着这个孤零零的铁笼子,我在想,一个够不够呢?里面可以关多少人呢?还是那个时候民风淳朴、人口基数又少,犯罪率也相对低了呢?额。。。。是我太邪恶,还是有关人士拆了其他的监狱只保留了这一个?我走过没多久,一对阿外夫妇走过去端详这个铁笼子,男的还不住地又是踢又是拽,好像是要试试是不是传说中那么结实一样。等我回头去拍他踢拽笼子的时候,他已经走到监狱另一侧了,可惜可惜,多好的人文照片!后来,后来我还是被那对夫妇发现了!~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最早的监狱——铁笼子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被那对阿外夫妇发现之后……逃之夭夭


历史公园里还有一处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那就是印刷办公室。可能做出版做久了,对印刷有一种情结。在印刷办公室,我看到了当时的印刷机和排字设备,虽然看起来很古旧,不过仍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右侧是印刷机,左侧是排字版


整个历史公园并不大,一两个小时也就逛完了,除了少数博物馆和学校仍保留了原本的模样供游客参观,其他的小房子都被改造成了餐厅、咖啡厅、酒吧和礼品店。一进门就看到很多卖印第安式饰品的小摊,让我差点以为这里是印第安人留下的村落呢。其实,我一开始也曾认为这里是圣迭戈的潘家园。历史公园的中心地带是一片大草地,草地上零落种着几颗树,别看只有几颗,他们的树阴却几乎要连到一起了。每颗树附近都放有一张大木桌,两侧还配有很宽的条凳,看起来特别像中世纪电影里某农夫厨房的长桌。买完明信片的我,就挑选了一张一半阳光一半阴凉的条桌,坐下,写明信片,树上不时还会掉下一些小小花来。觉得冷了就往阳光地儿蹭蹭,觉得热了就往阴凉地儿挪挪。突然,有两个人走近旁边的大树拍照,被拍的人一副剪刀手直指脸庞,拍摄者则说“准备好了吗?照了啊!”原来是老乡啊。当时我不了解历史公园在圣迭戈如此有名气,还在纳闷,这么个犄角旮旯居然都能遇到老乡?!

再来说说煤气灯街区(Gaslamp Quarter)吧。煤气灯街区的第一辉煌期应该是刚刚建立的一段时间。1867年,阿朗佐•霍顿来到圣迭戈,用265美元购买800英亩土地,希望创建一个靠近海湾的新的城市中心,并选择第五大道作为主街道。当时这一地区称为新城,正是与老城(原来的西班牙殖民地)相对。其名称来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圣迭戈常见的煤气灯。当时四盏煤气灯安装在市场街和第五大道的路口,成为这一区的地标,故而得名。然而好景不长,不到百年时间,衰落的煤气灯街区演变为“水手娱乐”区,集聚了许多色情电影院和按摩院。1976年,圣迭戈通过了煤气灯街区城市设计和开发手册,旨在维护该地区的建筑物。从1982年开始,煤气灯街区成为圣迭戈市中心重建的一个重点。现在看来,无论是当年的新城,还是现在的老城,都逃不过岁月的磨砺和时光的吞噬。

交通工具永远带着使命默默地探向荒凉,所到之处村落林立、人丁繁荣。带有占有意志的交通扩展,可以说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就开始了。当人类战胜海洋的时候,印第安人不复存在,清朝不复存在;当人类战胜天空的时候,全世界硝烟四起、死伤无数……

蔚蓝苍茫中的希望——灯塔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们驱车前往洛马岬灯塔(Old Point Loma Lighthouse)。灯塔的概念于我,最早来自于书本,后来是电视电影,但都不曾亲密接触。在海峡岛国家公园时,也曾远远望到灯塔,看到过灯塔废弃的大灯泡,那也只是远远地望。这一次终于是专程来看灯塔的,断然不可望而却步了。

洛马岬灯塔位于科罗纳多半岛上美洲大陆最西南的陆地洛马岬,曾是1542年欧洲人踏上北美洲的登陆地点。洛马岬灯塔于1855年建成,是卡布里奥纪念公园内最高点,离海面462尺,可以远眺雄伟壮丽的太平洋美景。过去使用鲸油照明,天气晴朗时,20哩之外的船艇都可以看见灯塔的灯光。老灯塔只使用了36年就停止使用了,但是它现在仍然屹立于圣迭戈海湾,在洛马岬半岛的山顶上作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洛马岬灯塔(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卡布里奥又是谁?他就是1542年第一个踏上加州海岸的欧洲人。当时,考虑到这里西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东护风平浪静的圣迭戈湾和湾内的科罗纳多岛(Coronado),地势险要,是守卫圣迭戈的天然屏障。这样一个良好的港口是远洋邮轮的大型船舶以及陆军和海军基地都坐落在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到了今天,附近一带也仍是美国海军的保留地。科罗纳多岛靠西部分,即是美国海军基地;而进入卡布里奥国家公园南来的路上,则要经过美国海军的要塞保留地和国家公墓。站在洛马岬的高坡上,圣迭戈湾内的景色尽收眼底。若是机会凑巧时,还可以看到军舰进出圣迭戈湾的场面。

卡布里奥纪念公园内,除了灯塔,还有卡布里奥故居、雕像等景点值得围观。卡布里奥故居照例陈列了当年他所使用过的东西,当然,我想大部分应该都是后人重新复原的吧。卡布里奥雕像附近围着的矮墙,是情侣们谈情说爱和摄影爱好者对海创作的好地方。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与卡布里奥雕像合影


再说灯塔,这次,我不止在地面看到了废弃的更加巨大的大灯泡,还爬上了塔楼。想象一下,灯塔守护者的生活简单到极致,没有朋友,没有交流,甚至食物衣料都很有限,每天按部就班开灯、关灯。这样的生活固然没有喧嚣闹市中的那么多姿多彩,却肩负着无比的责任——他们就是蔚蓝苍茫中唯一的指引,是狂风大浪中水手的希望。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在雕塑旁矮墙上创作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蓝色海面上点点白帆(据说这里也是帆船爱好者和冲浪爱好者聚集地)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走在路上居然看到天上的一组字,如果是广告,可谓够花心思的


温柔时微波荡漾,愤怒时血盆大口,海就像喜怒无常的君王,随时决定着周围人的生死,没有理由,没有申诉的机会。夜晚的大海,更加恐怖,像是要吞噬了一切的黑暗,一波一波向你进犯。大部分时候,我喜欢海的宽广辽阔,也喜欢海的汹涌澎湃;可有时候,我又恐惧,如果全部的世界只是海,白天被蓝色吞没,夜晚被黑色吞没,周而复始何其绝望!

传教区的力量

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San Juan Capistrano)是此行计划中最后一个景点,也是因为在这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传教区(Mission)。传教区的形式有很多,据说比较完备且有一定规模的就是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这个传教区,不仅拥有教堂,还拥有学校和医院。

教堂和传教区我是分两次去的,第一次只进了教堂,教堂的大门是对外的,现在仍然对外开放,当然是经过无数次修缮之后。朋友向我介绍了教堂中壁画的意义,教堂前方顶上悬着的红灯的意义。这个教堂的壁画就记载了耶稣受难和复活的过程。朋友说,教堂里能够用这么多壁画来反应这个故事的不多,因为这里算是规模较大的教堂。我们进教堂的时候,教堂里还有人在祈祷,怕打扰到别人,我们便匆匆离开了。临走出教堂之前,我看到一个被围着的小台子,原来那里就是婴儿受洗时的台子。

我不信天主教,也不常去教堂,但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看看真正的教堂。因为,我总觉得中国的教堂已经本土化了。这个愿望在美国实现过两次。这次是第二次,显然,这次的教堂比上一次的更具代表性。

第二次再来这里的时候,我就绕过了教堂直接进入传教区。传教区总体来说是四方形的,也就是四周都有房子,中间是大花园。其实,一进门,我就感觉自己进了花园,到处都是各色的花,美不胜收。但这时,我还在四方形外围,这是我转完之后才明白过来的。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一进门的美景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上面一组图所拍摄的是同一面墙的两侧


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传教区又名燕子教堂,创建于1776年,历时十年完工,被誉为教堂中的宝石。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春天会有大量的燕子从6000英里外的阿根廷飞来筑巢,场面甚为壮观,燕子教堂因此而得名。后来,很多旅游者都是为了观看燕子而来,但如今燕子教堂燕子越来越稀少。有专家认为,许多燕子巢可能在冬天的时候掉了下来,而且许多燕子可能因为城市化而迁离。1814年一场无情的地震震垮了大部分教区,40条人命顷刻间魂归天国。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震后的景象,而之前提到的教堂则是后来重新修葺的。新修葺的教堂并没有在原址上动工,所以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地震破坏的程度。这些都是在一间专门播放燕子教堂宣传片的屋子里看完整个宣传片才了解到的。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背景是教堂震后废墟,而前景则是复原模型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看完宣传片之后,仔细找了半天才找到燕子巢,可惜一直没看到燕子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在一个小礼品店里,猛然看到玻璃那头的小教堂(上图)小教堂内部(下图)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花园般的传教区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中心花园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室外厨房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纪念碑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镜中幻影

[转载]美国之旅十日谈(七)西班牙人的足迹
走累了就休息一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