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引进“模式”与本土化内容的再选择(二)

(2008-04-10 17:08:08)
标签:

电视制作人

湖南卫视

文化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电视观众的层面做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所有的收视率报告都在告诉我们,中国主流的电视收视人群是:25—60岁的,以女性为主、中学文化以下的人群。这就意味着,要获得收视率的成功,你必须首先“俘获”这个人群,而他们显然不属于所谓的“高端”人群;第二步才是提升,那就是影响有话语权或者话语空间的新锐或思想高端人群。

   通过现实的观察我们发现,对主流电视观众来说,看电视不只是消遣,而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继而节目制作的深层要素就是要满足这些主流的、高忠实度观众一种内心需要方面的诉求;当节目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吸引度的时候,节目也就丧失了群众基础;所以忠实度最高的观众群不是潮流前线的人群,但却是为我们提供收视率数据最坚实的基础,他们爱看什么常常决定着我们的数据;简单化的理解与追求高端的结果,常常是得到是一种与主流电视观众博弈后的收视失血。

    而仅仅只是把看电视做为放松与消遣的其实已经不是忠实度较高的电视观众,而是偶发性较强的观众,但是他们却常常拥有话语空间,他们懂得利用各种跨媒体传播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二次传播,所以对他们来说,节目如果只是做得很精良很工整,但缺乏新意与锐度,节目成长的空间一样会倍显乏力,所以新创意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所以一个引进模式节目要取得本土化改造的成功,必须兼顾这不同类别的人群,放大这两层观众都能接受的节目元素,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应该也是我们判断引进模式是否适合本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指标。

 

   那么这个指标是什么,进行本土化改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呢?从即往的经验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新鲜、新锐、刺激、感人是模式引进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后继续得以成功的节目的关键词,贯穿节目的神脉则是故事。例如《变形计》《舞动奇迹》,在这些节目中,他们都具备有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或者有节目情节发展的清晰脉络,一个节目是否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已经是判断节目能否吸引住观众保持忠实度的重要因素。

   这里所谓的“故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种结构能力、一种叙事手段和一种相对完整统一的内容与精神指向

   讲故事与听故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一种天性,只是对故事的接受方式不同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的民族,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对于拥有深厚传统礼仪教化的中国人来说,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出的时强烈的线形色彩,中国人尊崇起承转合的线性闭合发展,而西方人则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对色彩有强烈的敏感,色彩夸张、饱和度大,在思维与对事件的认知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跳跃性与过程的非线形性,这是中国人有别与西方人最大的差别之一。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世界和资讯传播的勃兴,西方主流的文化在深刻而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年轻人,东西方在文化表达方面的趋同在增加、反差在减少,可对于大多数主流(中老年)电视观众来说非线性接受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引进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应该是在移植创意与新概念基础上的,以主流忠实电视观众对内容接受度为主导指标的全方位改造。

 

    一直以来,在纪实类节目领域人们会比较多的呼吁“内容为王”,而娱乐综艺类节目则常常醉心于用节目制作人员称之为好玩环节的那种灵感的碎片来组合节目;后来又掀起频道专业化运动,所有节目都问绕所谓的专业化区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拼盘的综艺娱乐节目在让人感到喧闹中渐渐退出了战场,专业化频道的设置的节目策略除了把观众窄化与小众化以外,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价值,在今天看来,那些所谓的“内容”,其实仅仅是依附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外壳基础上的修饰。

   真正的内容是什么?

   我以为可以这样表述:即一些有适合本国观众接受的内容在有创意的节目模式体系下,通过精彩的叙事策略构建形成的节目整体

 

    当一个又一个仅依靠外在包装,并曾经火爆的娱乐节目概念在逐渐走入颓势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种坚守内容与叙事策略的节目却总能不断发出新枝,当观众的选择似乎变得不好控制的时候,我在想,我们没有理由让观众相信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内容。

    中国电视正在走进真正的内容为王的时代,中国电视大力需要模式的引导,只是,我们必须选择好适合自己观众的真实而有质感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