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做人

标签:
生命延流如水观水做人人生无常儒释道五常 |
分类: 情感随笔 |
http://s7/bmiddle/591f11b9xcc9e2bb043a6&690观水做人文/谦牧居
观水而悟生命的思索,从古至今起伏不息,几乎所有由自然而感悟生活者,山和水,是必须之载物。
生命融于自然,与万物有甚深渊源,已然不可隔离。然观遍大地之上自然诸物,唯水者,以其天地造化之灵气,承自然之道,为生命之源,可为人生之明鉴也。水实乃大境界,包罗万象,无形无相,因势利导,无处不觅,却浑然一体。一句人所皆知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乃人类对其最高德行的概括,也是对提升生命层次的一个法门的点破——人唯有实践水之无私善行,才能成就自然之道。
诚然,细观水之特性,“润泽万物而不与其争”;永不眷恋高位,不久居要塞;在永远不平的尘与土之间,执意流向地平线;自居下流,但藏污纳垢的包容里,并不失水性的至洁。南怀瑾公对水的德行极为推崇,一句“观水学做人”道出了天机——人生若能效法水之特性,实可立于天地间,近乎完人也。
生命之“未济”http://s10/bmiddle/591f11b9xcc9e1f3dfc69&690
水如生命,川流不息于无尽时间之轨,圣贤于川壑间也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之叹。几千年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禅问,除佛法修行之大成者,似乎都还没参破。生命是一个过程,不但如此,整个六道中的生命,都是一个随业力轮回的过程,了无穷尽。然而不管接不接受轮回的实际,凡夫如我者却不得不面对这一次生命中所面临的,自己或者亲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周易》中最后一卦——“未济”,道出了这一生命未知的结果,那就是生命无常。面对无常之人生,不如意者皆为十之八九,都能掌控实为神话,不仅感慨,日子随行,如何正视那些我们边感叹而边流逝的喜怒哀乐?而在顺境与逆境更迭中,如何告慰我们那行将衰老的身体与灵魂?
在沉思的死胡同里,实为庸人自扰,博大精深的古人,早已将我等凡夫之虑剖析得透彻如水。当今吾辈,被洗脑之后,只余下功利和浮华,鲜记起祖先之根,更没读过思过任何古之圣贤的经典,独唯西方政治文明下物性力量百余年来的强大,肤浅地批判我数千载传统文化为糟粕,但凭一点经验性的感知,仿佛自己早已置身于最伟大的时代,找到了自我,实乃愚痴之极,反思自身小聪明与浮躁亦然。传统文化的精处,正在于对生命的诠释。或许,只有如水般低位并不倦的智者怀瑾师,才能挖掘出何为生命之道。一如南师所示,“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洁无生”,三面古镜如水,观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从何处去,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只要观诸水流,便可“自照、自知、自处”。
http://s10/bmiddle/591f11b9xcc9e2c683049&690水之“五常”
“上善若水”,是对水之最高境界之赞誉。孟子也云,“好善优于天下”,即指“好善者”永远能在天地之间处之优然,因为天道即善道,天下皆为好善者所生。细观水之善者,形态万千,且诸形随变,然以人伦之纲常比较之,同样可窥其立世之五大要义。
水之“仁”当为其首。所到之处,水流泽被及大地一切其生物,“纳百川,长万物”之气度,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下之所以为大也。”水之“仁”实堪比人之大德也。
水之“义”以“仁”为依托。其量浩大无尽,所缘遇之物不知其数,然却一视同仁,皆取与义而“不与利相交”。流经数百千丈深涧而不惧,不平则啸,义无反顾。
水之“礼”浑然一章。其发源必自西方,且甘下位;无常形常态,但诸形变化,或方或长,或圆或椭,必循于理。
水之“智”无处不现。善于融合,伺机而动,外动内静,以其灵活处世之变通性衡立于世,然却不失至洁之特质。
水之“信”始终恒然。其真性不为外物所污,水净河明,洁身自好。将其安放于任何一地,皆无高低不平;取出取入,其量直见多少,不用容器之斗测与削刮。
故能以水为自省而座佑立世,纵不能尽其美,亦于此生有大裨益也。http://s9/mw690/591f11b9x7adc9e3bff98&690
于当今世中,人虽知晓水之道与人之理,却不能把握其命运,更不能融会于安身立命之中,何也然?皆因不能正视生命之无常。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之间,水之流动在于一起一落之中,人可能无法选择其宿命,水流也不能预知前路之跌宕,但细思水之精神种种,不论凡夫或圣贤,欲做命运的主人,首要在于心念一转之间,与其总是为生活痛苦和担忧,不如似水一般,正视它与品味它。
列一段四处流传的禅宗公案,可更有所悟。古时一位官员被革返,心中苦闷,无处排解,来到禅师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其带入禅房,桌上放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很久了,几乎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透明,知道是何故吗?此官思索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常常到瓶底了。”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常常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此官悄然大悟。
另还有一经典。一日,佛陀于道场对众人讲法,魔王为破坏正法之弘扬,化做一美艳妇人,抱着一刚出世不久的孩子,进入道场并将小孩放到佛陀旁边,非常悲伤地哭闹着这小孩是佛的,是佛陀抛弃了他们。众弟子一片惊然,都等待佛陀如何解释这一切,然而佛陀却异常平静,也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将小孩抱起慈悲地看了看,并接收下来咐嘱弟子将其哺养成人,随即又依旧从容讲法。面对这一现实,魔王找不到破绽而无计可施,未达目的只好悻悻收场。
生活中,永远有不如意之事,如何面对我们所遭遇的外缘或者说环境?与其妄想摆脱烦恼,避开磨难,不如微笑面对,接纳它,记住它,正视它,让其在生命中沉淀下来,亦如江河湖海之博大深延,或是谷川中之微小径流,以其至静或至动之常态,宠辱不惊,闻谤不辨,方为上道。
http://s2/bmiddle/591f11b9xffe2d6112d41&690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