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治
郑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48
  • 关注人气:4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媒体是注意力稀缺经济

(2007-02-13 02:42:00)
标签:

杂谈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是稀缺和效率:物品是稀缺的,很多物品是稀缺的或供给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

http://www.douban.com/mpic/s2002054.jpg

《注意力经济》托马斯.达文波特(2001):"短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

  • "今天,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

  • 资金、劳力、信息和知识都供应充足;

  • 创业容易、接近顾客和市场、开发战略、建立网站、设计商业广告都很容易;

  • 电信带宽不是一个问题,但人的注意力的宽度却是个问题。"

注意力是什么?"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以前在微软时,经常听到和用到"My bandwidth is limited"、"I've no bandwidth for it"。bandwidth指的就是个人注意力的带宽。

注意力为什么成为稀缺资源?信息爆炸!比尔盖茨曾经梦想"让信息掌握在你的指尖","现在我们得到了,得到了信息爆炸!"


现在早已经是信息供过于求,新媒体更是打开了"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闸门,自媒体们(We Media)也加入了争夺注意力的行列,铺天盖地而来。通过超女、好男儿,草根们明白只要赚得眼球、只要有粉丝、就能赚得世界,所以超女/超男的父母们砸钱买票。


托马斯.达文波特的《注意力经济》主要从用户角度分析了如何使用好注意力,进而探讨了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粘着注意力,对于注意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并未涉及(他称"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也反映了这点)。从这个意义上,他的"注意力经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

ittalks研究"制造稀缺",我理解他的"制造稀缺"其实是聚合囤积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也就是:

  • 通过聚合内容、方便用户等,把用户注意力吸引到Internet上的某种虚拟资产(Asset)上,比如新浪的门户、hao123的目录、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页面;
  • 然后出售吸引了注意力的虚拟资产。这其实还是媒体的二次销售。只不过新媒体不再是内容的供方市场,而是用户注意力的需方市场。所以效率的焦点、规模化经营的焦点是注意力,而不再仅仅是内容的规模化经营,比如跨媒体经营等。
首先稀缺的注意力资源的囤积是通过帮助用户提高消费"注意力货币"的效率而实现的,即如何让用户从浩如烟海的内容中获得适合他的内容、对他价值最高的内容,也就是个性化的内容;或者是向用户提供贴心服务、酷的体验等,在赢得初步注意力后,进一步粘着用户,绑定用户的时间。

那么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又是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我们可以从达文波特的注意力定义入手--"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简而言之是"对信息的关注";其次是"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即"采取行动的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久,它会发生自然的迁移。人会联想,从当前内容和大脑中已有知识体系联想;人会走神,受周围环境影响、并依据大脑中已有知识体系联想。(如果人类失去联想,将会怎样?人类失去联想,人类将会专注!) 所以个人的注意力会引发出两种相关注意力:一是内容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注意力,即所谓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是个性化的内容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注意力,即还和个人的兴趣和习惯相关内容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注意力。


注意力所包含的采取行动的可能,则正是Web2.0的重要领域,即互动和共享。不仅仅是电子商务,不仅仅是购买行为。

  • 互动包括与注意力所关注的内容互动、与内容发行者的互动。用户的互动参与,已经成为新媒体的必备环节,内容价值的最终实现环节。比如超女的短信投票是超女节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共享,包括用户主动传播共享给其他人和服务商开放用户消费数据的被动式共享,则带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也就是所谓的口碑营销,也使长尾营销成为可能。

以上分析的只是单个人层面的注意力资源,所聚合群体的注意力资源同样也可从联想和行动两个角度分析其价值。

  • 聚合并分析个体注意力的迁移模式,形成群体联想,比如Amazon上的"看了这本书的其他读者还看了什么书"。群体联想对于个体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引发个人注意力的效果极佳。
  • 群体行动的聚合,比如超女投票的结果,Digg推举新闻,群体化、大规模的共享则形成环境威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中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新媒体经济是注意力稀缺经济。新媒体经济的两个主题是如何获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如何高效并规模化利用注意力资源。内容不再是主题,从这个意义上内容不再为王。注意力作为资源,首先可以通过个体联想或群体联想方式引发或带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其次注意力引发行动的可能,除了传统的点击广告、电子商务外,同样可以带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并成为内容生产和价值实现不可缺少的环节。

那么得到注意力后,如何利用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呢?从注意力资源我们又能生产些什么? (待续)


延伸阅读:

  1. 注意力工程

  2. 雪泥鸿爪计东西

  3. 注意力的信息工程学定义

Technorati : , , , , , ,
Del.icio.us : , , , , , ,
Ice Rocket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