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媒 |
詹膑向我推荐黄锫坚的媒体网站的二次革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Longtail的始作蛹者)总结的一句话:"当时:媒体是演讲:我们创造内容,你来读。现在:媒体是一场对话"。
"对话"和"演讲"的对比,很通俗、又很精练地概括了新媒介和旧媒介主流的交流形式的对比。
我翻译"新媒介是什么?"后曾试图定义新媒介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这里个性化交流就是对话,向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也必须依靠对话实现。
新媒介除了对话媒介占主流外,还有其他的媒介形态。在此,我尝试从交流中参与的人数的角度,细分一下新媒介的形态:
-
1对1的对话媒介 (即所谓对等的交流)
这类对话媒介的具体定义及分析可以参看我说翻译的"新媒介是什么?"中Vin Crosbie的论述。具体的事例有IM通讯、短信、等等。
- 1对N的广播媒介
也就是所谓的演讲模式,除了传统的广播式媒介,新的媒介降低了广播的门槛、增加了广播媒介的种类。比如Blog可以让个人向大众在网络上进行文字式的广播,当然也得有人看才行。
技术的发展,使得1对N的广播媒介有可能变成N个1对1的个性化对话,比如个人主页就是用户与网站的个性化对话媒介。
- N对1的场式媒介
场式媒介是多个交流者共同作用于单个个体交流者的媒介。之所以叫“场式媒介”,是因为它非常像物理学中的场,由个体集体形成,反过来又对个体产生影响和约束。
例如点击排行榜,是由多个点击者的点击结果共同形成,由于人类的从众心理,点击排行榜对个体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其他的例子还有“看了本篇blog的还看了其他哪些blog”等等。
- N对N的蛛网式媒介
即N个个体同时对N个体交流的媒介,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点像N个蜘蛛趴在蜘蛛网的N个主线上。大家很熟悉的BBS、聊天室就是这样的媒介,新的有贴吧、圈子等。
网络新媒介中N对N的蛛网式媒介,还有一些是N个交流者围绕某个内容的,比如评论某篇Blog、Tag某篇Blog,Digg某篇Blog等等。
场式媒介和蛛网式媒介应该是网络媒介的专利,因为只有双向网络才使得N个交流者同时作用于单个交流者、以及N个交流者相互间同时互动成为可能。
PS:辽宁电视台的赵季伟“新媒体内容传播流程模式化的研究”也从交流参与人数角度分析了媒介的具体形态,值得一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