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Web2.0 |
比如进入2006年后,IPTV陷入僵局:电信想上,广电不放行;上文广想与电信合作,地方广电不放行。僵局说明什么?说明博弈各方有沟通障碍,但是也说明各方互相依赖。如果强弱悬殊,沟通相对简单,听强者的、强者制定规则。
存在沟通障碍表明谁也没有全景图,一方面是各方只见局部利益、不见全局利益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电信/广电语言不通,互相不理解。前者就是我痛切感受到的“当我们的人才的脑袋被屁股决定时,当我们的人才的眼睛被本位利益所蒙蔽时,你还能期望我们有智慧吗?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一场乱战,大家都挣扎在僵局中、挣扎在恶性竞争的"红海"中。”
M.C. 杰逊和W.H.麦克林(《专门知识、通用知识以及组织结构》,[2])指出:“在一个市场体系中,或者当决策权拥有者花费时间和资源而获得了知识,或者当知识拥有者获得了决策权时,决策权和知识就结合起来了。如果转移知识的成本高于转移决策权的成本,那么知识的拥有者就会高估决策权的价值,并且会因此倾向于购买它们。”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或者降低转移决策的成本,后者包括下放决策权等措施,在本文我们一起研究Blog如何能够降低转移知识的成本。
通过Blog的交流与其他交流方式比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
公开性:只要上网都能看到,或者是公网上彻底公开,或者是公司内部Blog的内部公开。由于公开,就如满月无光所论断“在博客圈里,一些在现实交际圈里得不到的新观点、新看法可以轻易获得,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可以被轻易PK的体无完肤。”
-
可信度:由于公开,由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不仅可以自己判断、更可以依靠群体智慧判断一个Blogger及其Blog的可信度,从而促使Blogger们维持其信誉、维持其个人品牌,力争公正地表达和写作、力争反应自己的水平。不诚实、失信的Blogger将被“群众的眼睛”剔出;认识水平有问题的Blogger将得到“帮助”,如果实在“扶不起”,则将被交流群体剔出在外。
-
准实时性:是一种相对快速的交流,速度仅低于电话、见面、IM等,比起向媒体投稿要快许多。
-
低成本:比起正式的研讨会/论坛、电话/电视会议、见面等成本便宜许多。
-
易操作:比起开设个人网站、投稿、组织会议等容易操作许多。
-
富有个人价值:可以树立个人品牌,结识同好,宣传公司及其产品服务,影响全局策略等。
-
群体智慧价值:当足够数量、跨领域的专业Blogger们由于痛感个人智能的局限而开始Blog交流后,群体智慧便形成了!大家可以借用他人的眼睛,借用他人的大脑,看清全景图,为全局策略做贡献,同时修正自己的局部策略。
-
适度冲突有助于最终和谐:通过Blog争论或pk,打打嘴仗,可以展示各方观点、立场和利益,既可以消除错误认识,更有助于各方正确估量其他方,比起由于错误认识和判断而挑起市场上双输的竞争好上千百倍!这方面古代先哲墨子的“非攻”可做印证。
-
可持续性:正因为有上述特点和价值,专业Blogger们写Blog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为。(IPTV俱乐部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点,俱乐部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Blogger们互相之间“借用他人的眼睛,借用他人的大脑,看清全景图”而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同时通过“为全局策略做贡献,同时修正自己的局部策略”而提高决策效率。
上位者通常不写Blog,或者即使写Blog往往需要谨言慎行。但是就像上面所说,上位者可以借助下位者的Blog而“借用他人的眼睛,借用他人的大脑,看清全景图”,从而减少由于错误信息而导致的错误决策;同时上位者可以通过Blog主动征求意见和帮助,并通过Blog发布全局策略,并获得及时反馈,借助下位者“希望影响全局策略,为全局策略做贡献”的意愿而提高决策效率。
比如在IPTV俱乐部的实践中,我有这样几点具体体会:
- 一线操盘手(实际从业者)们的Blog往往反映切肤之痛,而且细致深入;
- 媒体人士(记者编辑等)的Blog信息灵通而全面;
- 诸葛们(咨询公司)高屋建瓴,理论性强,案例丰富;
- 意见领袖(如侯老师)在力推“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谨言慎行、做“总结性发言”;
- 此外时有pk发生,既有认识问题的pk,也有利益立场的pk。
注:[1]、[2]均引自《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慧工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年。
延伸阅读:
-
参加IPTV标准工作组--CCSA第六次会议的感触
何时标准化组织能普遍使用Blog作为交流工具?很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