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媒 |
尚进翻译了一则预言式Flash,预测到2014年3月9日(星期日)Googlezon公布了EPIC「进化型的个人信息架构」(Evolving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Construct),最终击败Microsoft,并几乎终结传统媒体。Flash很具冲击力,预言也很让人震动:“但是EPIC总是我们想要的选择,它商业上的成功替代了媒体和民众或新闻道德的议论。”
EPIC是我们想要的吗?它能替代“新闻道德”吗?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机器能否替代人做出价值判断?能否把用户个人进行价值判断的所有知识和规则外化到电脑中,完全由机器演算?或者EPIC是否能够以一种人机结合或人机交互的价值判断方式,把用户从信息爆炸中解放出来,协助用户过滤出对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人机交互是用户自己进行的,还是借助中间人进行的?是不是还需要一些专门的价值判断人员(就像传统媒体的看门人角色那样)?
因为人们最终的选择是要基于价值判断的,传媒的一个传统使命是“看门人”,即价值判断者,也就是喻国明先生所说‘传播者则日益成为其目标受众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Google和Amazon目前的“把连结视为一种评价记录”做法是用连结中反映出的群体价值判断做为依据向用户个人推荐信息,但是群体价值取代不了个人价值、大群体的价值取代不了小群体价值。Google曾经被中国政府封杀,就是因为Google的算法把中国政府领导人姓名与一些反对中国政府的信息密切关联起来。正像Flash中预言的:“但是这也有很多非常差劲的地方,EPIC只不过像是一堆琐事的集合,充斥着感觉上不实、狭隘、肤浅。”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EPIC到底有些什么高明之处吧:
“EPIC是一种让杂乱无序的媒体内容进行过滤与条理化发行的系统。从Blog文章、手机相片、视讯报导、到研究报告,每个人现在都可以参与,很多人还为此获得报酬~只需从Googlezon-庞大广告收益中抽出少许即可泽披大众来稿。 EPIC依据使用者的选择、消费习惯、兴趣、地理位置、社群网络,创造出一种客制化的内容。
新一代的自由编辑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把自己能力销到EPIC的连结、筛选和优先处理内容。
EPIC让我们混合比对自己想要的选择来订阅许多的编辑,更好的是EPIC超越过去来为内行的读者更深入更广泛的一览这世界更多-微妙事务。”
上文中的“自由编辑”是不是就是专门的价值判断人员?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他某些人的“自由编辑”(即所谓的微交易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当年学习人工智能时,一场著名的争论:机器能否取代人?还有人写了一本书:《What Computer Can’t do》。当时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启发式规则的专家系统可行。即把理论的规则和专家的经验规则外化到电脑中,让电脑根据这些规则进行推理、解决具体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在规则推理可以覆盖的范围之内。电脑起到了一种克隆专家处理日常性问题的作用。对于那些超出规则推理范围、即需要所谓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电脑无法处理。因为电脑无法发现既有规则推理不出来的新规则。当然如今的计算机科学大大进步了,正在进行基于语义的运算,而不仅仅是专家系统时的语法运算。但是语义规则运算仍是有它的推演域的,这个推演域是有限的,即使人们把全球人的所有语义知识和规则都外化到电脑中。
但是当年专家系统的成功,也像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成功一样,都验证了一点:不管多么局限,只要能够把人脑的部分功能外化,解决有限问题,都将是了不起的成就和进步(第一次互联网潮时,我有过一些模糊的感想)。专家系统是复用单个或少量专家的能力,Google的搜索引擎是用群体评价协助个人判断过滤信息。
所以也许可行的方法是:
l
所谓的EPIC(进化型的个人信息架构)就是一个个人信息处理专家系统,它应该包括信息的语义推理引擎、人际关系价值推理引擎、个人经验规则的导入器等等,并且有一个个人经验规则的学习器。 l
EPIC初始化时应该预装有一些通用的规则,除了通用规则外,细分小群体的共性规则具有很大价值。 l
用户个人初次使用时,在个人经验规则的导入器的引导下,把自己的兴趣、人际关系价值判断录入到EPIC中。可通过类似性向测试的方法判断用户所属的细分小群体,在小群体规则基础上生成个人规则。这个过程要尽量简单,比如可以采取类似语音识别的训练过程那样的做法。 l
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采取用户打分的方式、对EPIC过滤和推荐的信息进行评价,EPIC自动反馈调整EPIC中的规则及其权重,甚至重新启动新的个人经验规则的导入、或者修正原有的规则。 l
用户控制权仍然关键,用户可以订阅、可以自主浏览冲浪、自主交际,而不仅仅局限于EPIC所过滤/推荐的信息和人员。这种自主订阅和浏览应该是EPIC学习用户个人规则的重要环节。 l
用户还可以主动求助,他的EPIC可以协助发布求助信息到合适的对象(某个EPIC和其背后的人!)。 l
职业的“看门人”不会消亡!他们是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即使运用语义运算后,电脑能够做到自动“翻译”,能够翻译不同领域的信息,取代传媒的诠释者的角色,但是如前所述,电脑所做价值判断只是外化人的价值判断,用户个人的EPIC只是他自我的镜像+所属小群体的镜像,超越不了他的小我和小群体。人们需要借鉴他人的价值判断,某些时候甚至依赖他人的价值判断;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短时期内很难信任电脑。当然职业“看门人”的能量将由于他们自己的EPIC而得到强化,能够为很多人提供个性化(客制化)的价值判断。典型场景有:行业转型时的急剧变化和范式迁移(比如Web2.0),人们是无法从机器中得到答案的,人们信任的是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看门人”,人们这时候还需要创造新的规则。 l
每个用户都能够提供信息供他人消费,每个用户也都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看门人”。比如最简单的场景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看门人”。 l
电脑取代人的场合有:常识、成熟领域。比如MSN Encarta。
这时候给人的感觉也许很像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的比拟,人们仿佛回到了部落时代,导师就是村里的长者、巫师、能者、还有玩伴……有没有巨无霸们的位置呢?别忘了,EPIC是Googlezon的J
所以我非常赞同喻国明先生对传媒的使命的判断:
“所谓文化整合力就是要为我们的内容产品寻找一个根,寻找一个基点,寻找一个文化的灵魂。那么它对社会的服务,事实上是面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进行的一种引领、展示和聚集,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导验性”产品。应该说中国人现在开始富裕起来了,但是整个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碎片化的,拥有房子、高档汽车,但这些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并没有灵魂的、没有系统的价值观的观念形态和精神状态,并不构成一种有尊严的高尚生活。在这样一种发展格局下,急需媒介为他们提供一种建立在新生活基础上的对于价值的引导,对于新生活方式的推荐,对于新的游戏规则的倡导。”
至于职业“看门人”是不是仍由传统媒体承担?你说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