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 |
2011年9月30日,在练习场狂打两个月后,信心满满地开始了第一次下场实践。结果当然是相当的惨烈。也正是从那时起,迷上了高尔夫,特别是和打球的相关理论/理念较上劲。一晃三年,写了很多篇博客,无非是逼迫自己思考,探索其中的运动规律。
我觉得,击球理论或许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动力链”,研究如何赋予杆头最佳的运动状态;二是“运动链”,研究杆头的运动轨迹。“运动链”可以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只要能够把球打出期望中的轨迹。相对来说,“动力链”的选择就很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器械本身的物理特性。
本来写了数千字的博文,似乎是太长太臭,所以精简要点如下,与好友们共享。
一、碰撞的机理。击球是杆头和球的碰撞,是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形变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很难套用一般的物理公式。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有说服力的文章。经验公式倒是有一些,譬如说杆头速度与飞行距离的关系。问题是,飞行距离仅仅与杆头速度有关吗?我的理解,距离不仅仅与速度相关,而且与加速度有必然的联系。本侯根说过,击球要加速通过。击球后右臂打直,是击球瞬间保持杆头加速的外在表象。当然,用感觉和表象是不能证明碰撞机理的,也不能证明加速度在碰撞中发挥了作用,但起码可以作为猜想。
二、球杆的力学特性。球杆的运动是一道很难做的力学题。但其中有一个部分还算比较好理解,即老詹极力鼓吹的“近端制动,远端加速”。这是牛顿力学中未能涉及的一种规律。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规律,其次我们要运用这种规律。“延迟释放”就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制动越晚、越强烈,球杆的加速度就越大,当然杆头运动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合理选择“延迟释放”的力度,实际上就是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的次佳组合(海岛说,最佳组合是合页)。顺便说一句,刻意做出的延迟释放“动作”,与身体制动、手腕放松形成的延迟释放“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身体的运动,在满足球杆运动与碰撞物理特性的前提下,实现出力与效率的乘积的最优化。出力大小受身体素质的限制,需要长期的专项训练;而最有效地传输动力,应该是业余爱好者关注的重点。
业余爱好者最常见的“负能量”,我认为有两个。
一个是身体乱摇乱晃,七扭八歪,严重地耗费了宝贵的能量。原因很多,特别要提的是“重心转移”。这个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从右脚内侧支撑到左脚内侧支撑,也就是教练口中的上杆顶住右侧、下杆顶住左侧,是身体旋转的自然反应,是抑制“重心转移”的重要手段。当然这不是说重心绝对不能动。首先绝对不动是不可能的,其次是小幅可控的来回摆动,也是一种发力的方式,只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顶点转换”,有两个极端。一是急不可耐的下杆,不这样做就不能挥杆了。这导致身体的出力,大量地损耗在转换过程中,且出力的不平稳,造成球杆运动的不稳定。二是身体完全的停顿,导致肌肉运动的停止。重新启动身体的运动,必然是出力不够,对球杆的加载也是不平稳的。合理的“顶点转换”,应该是身体处于连续不断的运动中,而杆头在运动方向转换中,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此外,“延迟释放”也是属于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遵从客观规律,实现身体最合理的运动,从而形成最有效的“动力链”。要点是顶点转换、延迟释放、加速过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