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体育 |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推杆的感悟,可总觉得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实践的也比较少。最近博友们讨论推杆的博客文章很多,譬如四十五岁宅女翻译的戴夫推杆系列,都是经典。但是,推杆实在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推杆的难度在于,一是可供选择的方式太多以至于无所适从,二是不可验证不可重复的外部变量太多太复杂,规律难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包括试验种种不同的握杆,我觉得可重复、可量化的动作以及稳定、扎实的击球,才是推杆的关键。
什么样的动作可重复性最强?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对长推杆的各种批判、吐槽。长推杆由于在胸部附近提供一个支撑点,摒弃了腕、肘等关节的参与,限制了肩关节的转动自由度,相当于用身体为推杆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基准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外在因素,譬如心理压力等的影响。估计这是长推杆受限的主要原因,因为使用长推杆,减少了运动的乐趣以及推杆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寻找一个稳定的基准,是提高可重复性的关键。小魔女的挥杆,非常新颖,具有创造力。身体几乎平行于地面的推杆模式,与长推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推杆模式,也似乎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可量化的难度。
我不知道博友们都是靠什么方式来控制推杆距离的。我采用的是通过上杆幅度来控制。 4码推大体用2码推的2倍上杆幅度,10码推大体用4码推的2倍上杆幅度,而5码推大体只用5码推的2倍上杆幅度,就差不多了。大家或许发现,推杆距离与上杆幅度,似乎不是线性的关系。物理的推导,让小郁们去做吧,那是关于钟摆方面的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小魔女的推杆。她的推杆确实提高了基准的稳定性,但这是以减少摆动半径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用同样力度推某一个距离,需要更大的摆动幅度。摆动幅度的增加,提高了控制距离的难度。小魔女的处理方式是增加推杆的力度,送杆幅度远远大于我们常说的“上一送二”。但是增加推杆力度是不是会增加其他的不稳定性,这还真不好说。反正从现在的推杆结果看,小魔女的推杆还不是很好。
送杆幅度采用“上一送二”,而不是标准钟摆的“上一送一”,我觉得是为了保持击球时杆头的加速度,而杆头的加速度有利于推杆更扎实。有一个蛮有意思的发现,当杆头上大送小的时候,滚动比较少,反之滚动比较多。滚动比较少的推杆,比较适用于短距离的贯洞或下坡推。而中长距离的推杆,最好多一点滚动,不仅距离比较好控制,而且容易上线。我一直想推导一下物理过程,可我又怕吃苦,所以到现在,也没开始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推杆方式,我也尝试过,总是觉得有利有弊。比如说鹰爪式,由于对肩关节转动有一定的限制,短距离推杆比较准确,距离长一些,反而觉得动作比较僵硬。我目前采用左手主导型,握杆与挥杆时的样子差不多,感觉还靠谱一些。
总结下来就是几条。
一是控制好自己的推杆基准,尽量保持稳定。
二是合理地运用上杆幅度,且上果岭这一杆,尽量将球打到距离到洞杯15码以内。
三是合理运用滚与不滚的特性,视情况打出不同的球。
至于其他的外在因素,不是能控制的,听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