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卿斯汉先生

标签:
卿斯汉icics信息安全 |
第一次见到卿老师是1999年4月,我考上中科院软件所的硕士,便跑来北京想提前参与工作。当时卿老师已经创立了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的研究生统一管理,卿老师亲自接待了我。第一次见到卿老师,便被他的热情所融化,几句话说下来,我那颗少年的心便觉得在卿老师的部门学习可谓幸福。于是,便留在中心开始做实习生了。
那时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软件所的1号楼5楼,一个长长的走廊,两边是一个个办公室。卿老师若在办公室,门便总是敞着,办公室的电话从来就是热线。“你好!我是老卿啊...”,卿老师热情激扬的大嗓门,时至今日还在耳边飘荡。
我被分到了防火墙组,懵懵懂懂开始了我的网络安全生涯。当时完全不了解何谓网络安全,而国内对网络安全也是一片茫然。曾有人接到过南方人打来的询价电话,“你们产的防火墙多少钱一平米?”,这边一脸懵逼地回复“我们按台算,每台XX万”。中心那时实际上已经有了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操作系统安全、密码学等重要的科研方向。而且,当时完成的智能卡认证、防火墙、安全操作系统,都是国内外领先项目。这些工作不仅是科研,成果还切实应用到了国办和中办的重大工程中,对提升国家网络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那时我还看不到这些,只是无忧无虑的编编程序,混迹中办、国办和各个部委部署系统,倒是忙得充实。后来这些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0年前后,这是信息安全领域的无上荣耀。二十年后回看卿老师那时的工作,那是怎样的领域洞察力,怎样的科技成就啊?
到了研二的时候,对所里和中心的情况逐渐熟悉了。一些不满的情绪,也慢慢开始浮上心头。中心的学生是统管的,平时就是一些小组长领着干活,而且这些小组长在某些方面也是小白,也没比自己清楚多少。而老师们很忙,见面很少,也谈不上什么学业辅导,与之前憧憬的研究生生涯相差颇远。当时研究生们凑到了一起,牢骚话很是说了不少。直到后来自己开始带团队,需要争项目养活团队、对付甲方、组织技术工作还要推进科研创新时,才理解卿老师那时养活一支五十人的团队,开展多领域布局的科研工作是何等的艰辛。而作为研究生,当时实际则一直身处网络安全工程技术的前沿,那是何等的幸运。时至今日,想起当时说过的牢骚话,还是深感羞愧。
参加工作后,忙忙碌碌的科研工作生涯中,与卿老师仍然有很多交集。每次组织专家评审时,若邀请卿老师,他必然热情参会,并对涉及问题的见解和盘托出。在高级职称申请时,请卿老师推荐,他便欣然应允,并热情指导和支持。在请卿老师做客座研究员后,他也倾其所能推荐学生、员工和合作伙伴,为我们的科研、团队、业务发展倾尽全力。那时无论在遇到何等困难时,想到卿老师便能获得温暖和力量。
2019年4月13日,听到卿老师去世的消息,内心悲痛完全无法形容。虽然,之前已经知道卿老师住过院,病情有些严重,但从未想到这样热情洋溢的老先生,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卿老师的葬礼过后,一直觉得应该做些什么。直到一天,几个人提起ICICS国际会议的事情,便开始准备操持,但感觉却索然无味。
ICICS会议的第一天是工业日,而办会方面我完全是小白,想找人咨询,便想起卿老师常提起的路娜。冒失的去找了东软的路娜女士,第一次见面,路娜的态度便是“说吧,需要我干啥?”。这时才知道卿老师有如此大的感召力。沟通中,逐渐清楚了目标——让ICICS与卿老师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纪念。工业日的安排也就清晰了,播放卿老师的纪念视频,发布ICICS的LOGO,然后正常进行技术交流。
之后,路娜帮忙邀请了设计师宜兰,在继峰、冬梅、老马、启明、丽萍等一班中心师兄弟的支持下,完成了将卿老师与ICICS融为一体的LOGO设计,邀请了杜虹研究员、赵战生教授、李京春研究员等卿老师的老友,摄制完成了纪念视频。而在视频素材准备过程中,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一次卿老师,他对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贡献不再赘述(可以观看纪念视频),今年国庆前国家为卿老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这是共和国对卿老师贡献的高度认可。而在信息安全领域,ICICS也将成为卿老师的一座纪念丰碑,一定会越办越好!谨以此文,纪念卿斯汉先生!
附1:ICICS设计说明
ICICS徽标由优秀的珠宝设计师宜兰女士设计,徽标的整体是ICICS和两个弧组成的字母‘Q’(卿的拼音首字母),两个弧代表卿斯汉先生的双手,他拥抱着ICICS国际会议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