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拍摄于2010年8月11日
道道4岁9个月21天
道道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暑期绘画班,每周一、三、五上午一个小时,八月份一共12次课。绘画班由中央美院的老师和研究生执教,一共两个班,中大班15个名额,小班和托班15个名额,在小柳妈妈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抢”了一个名额,呵呵!今天由绘画班老师们出面组织,去中国美术馆参观,并在三楼澳大利亚土著展厅,小朋友们现场作画,家长老师孩子们,场面很是壮观。
每名小朋友都要求穿园服,发了一个折叠椅凳,跟随一名家长。早饭后,小朋友们穿着整齐,两辆巴士出发,浩浩荡荡的迎接北京早高峰,一直到九点半多才到达中国美术馆。来到雕塑展厅,分成两组,分别由馆内的老师带领讲解,家长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太乱,老师就把家长和孩子们隔离了,所有家长都去五层参观吴冠中的作品,老师自己带领孩子,反倒更安静、更听话一些。
道道在几方面做的很好,回家后我重点表扬了一下。道道很安静,在这种场合下不大声喧哗,也知道围起来的地方不能乱摸。“不能动”这三个字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确实很难,而这些雕塑作品恰恰必须这样,形状各异,由不同材质做成的作品,孩子们最渴望的就是摸一下,我对道道说:“只能看,不能动。”说了一遍,道道一下都没有动,相比那些说了N遍还是上蹿下跳,甚至用脚去踢的孩子,非常值得表扬。

馆内有一位老者,是志愿讲解员,一直跟着家长做一些讲解。他对我们说:“孩子们来到这里,想动,想摸都很正常,那是他们在感知,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不要动,次数多了,他们就习惯了。动的多的孩子,那是来的少了,多到这种地方参观,就知道不应该动。”真是有道理啊,不到三岁的壮壮,世博参观什么也不会乱动,他已经习惯这种围栏的作品只看不动,连壮壮都能做到,道道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问他,多大孩子来合适呢?我们这些四岁多的是不是太小了。他说一点不小,两岁甚至于更小的孩子都应该来,而且应该经常来,美术馆的展品更换很频繁,孩子们的视角和大人不一样,看上去他们漫不经心的在乱跑,在游玩,其实不经意间他们的视觉和心灵已经受到了熏陶,这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孩子们获得的收获是大人们无法想象的。各种博物馆都应该带孩子们去,让孩子养成爱去博物馆的习惯。

真是受益匪浅,以后我一定找周末的时间带壮壮来。道道还有一点让我挺美的,那就是积极的向老师提问。我们从木质展厅出来后,门口还有两座雕像,道道大声的问老师:“老师,这也是用木头做的吗?”老师说不是,“那是用什么做的?不锈钢吗?”,孩子们在触摸区感受了四种不同的材质:木头、不锈钢、铜、海绵。道道马上就用上了刚学的词汇。我一直认为他不太敢和老师说话,没想到,还挺自信的。后来老师讲澳大利亚蜜蚁的时候,家长都被隔离了,我们在另一个门等待,孩子们都不知道,我又听到道道在和老师讨论蚂蚁身后是不是有块面包的问题,嘿嘿,小伙子终归长大了,妈妈不在跟前,也能很快的适应美术馆的陌生老师。
参观的最后展厅是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小朋友们在展厅的绘画区画画。与其说绘画,不如说是描画,灯箱表面有土著人早期的绘画文字,孩子们把纸放上去,就能描下来。道道觉得这种形式很好玩,描了很多,每个图形都有讲解,不光是孩子,家长们也跟着学习了一把。

这是合影的一小截,其中有五个孩子是道道班的,大合影我就不贴了,课程结束每个孩子都会发一张光盘,有上课期间的录像和照片。

最后,贴一些美术馆雕塑区的展品,非常棒的作品,这个展览截止到8月13日,喜欢的朋友抓紧时间去看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