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春秋69.(晋)立威树信
(2019-09-03 00:25: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晋文公回到晋国,通过消灭反对势力、奖励功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民心,稳定了政治局势,然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行制度改革,晋国国力大大增强。
但是要称霸中原,需要有故事,有事件,以证明自己。当初齐桓称霸,尊王攘夷是口号。存邢建卫,救援燕国是行为,召陵之盟是标志。尤其是召陵之盟,压制了北上的楚国,是脍炙人口的事件与故事。晋文公要想争霸,也需要制造新的事件与故事。
结果,他借助二件事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形象:一是勤王,一是伐原,勤王立威,伐原立信。
勤王,在王权社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勤,有帮助的意思。王是天下的老大,还需要帮助?当然,当王因为某种原因被卡到那儿时,做臣下的就要帮助王解决危机,这就叫勤王。晋文公刚做了晋国国君,恰巧周天子周襄王这时就遇到危机,被卡在那儿。
周襄王是周惠王的太子。当年周惠王死后,作为太子的姬郑(周襄王)担心兄弟子带争位,秘不发丧,与此同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召集诸侯拥立姬郑为天子。周襄王姬郑才即位。但子带不甘心失败,几次引西戎兵攻击以周襄王为首的周王朝。周襄王想寻求外人的帮助,结果就娶了一个狄族人做自己的王后。没有想到这样结果是,周襄王结婚,王子带唱戏,子带干不了国王,就干王后,顺便也把周襄王的外援变成了自己的。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姬郑发觉自己的王后隗氏与自己的弟弟子带有情况,不仅有情况,而且秘密勾结,一怒之下就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就联合隗后的娘家人——周襄王曾经依赖的强力外援狄人的军队攻周,打败了周王室的军队。周襄王仓皇逃出都城洛邑,躲避在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一代天子周襄王如今无家可归了,无奈之下,告难诸侯,向各国诸侯求救。
这个时候谁能救天子的难,谁就有了尊王的口碑与政治资源。当然参与周王室家务事也是有风险的。
这时,晋国刚刚安定,晋文公想派军队去捞一把政治口碑,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晋文公担心,秦国的秦穆公不担心,这个时候,秦穆公已经率领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但是,秦国要到周王室去要经过晋国,也就是说秦国要出兵,要经过晋国的同意,否则这是无礼了。这个时候,地理位置的优势体现出来,如果秦穆公完成了勤王的举措,故事可能就拐弯了。
但晋国没有给秦穆公这个机会。勤王对于晋文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晋文公担心,但晋国有明白人,狐偃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要想得到诸侯的支持,最好的途径就是勤王,帮助周天子解决危机。赵衰也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就是明天晋称霸的资本。”
这是齐桓公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另一个版本。
这样晋文公亲率大军,撇开秦穆公,毕竟无论是血缘、还是地缘,晋国都比秦国离周王室要近。虽然秦国一直要管天子的闲事,但晋国不能给他这个机会。晋文公率军向王畿腹地推进。从周王室版图中的阳樊(又作樊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分兵两路。一路赴泛迎襄王;一路从温(今河南温县西)攻击叛乱的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叔带。叛军对付周王室的军队有优势,但在晋国部队大举攻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四月,晋文公的军队又打败狄人,杀了叔带和被废的王后隗后、颓叔等人。
周襄王被迎回王都。
周襄王大为感动,亲自接见晋文公。姬姓很久没有这样扬眉吐气了,周襄王对晋国的崛起异常看重,毕竟周、晋同宗,都是武王的后人(周襄王是大宗,而晋文公是小宗)。所以,周襄王将黄河以北的阳樊、温、原、欑茅四城赐给了晋文公。这样,晋文公勤王不仅获得了好名声,还把晋国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逐鹿中原的大门打开。
周天子虽然把这四个城邑送给了晋文公,但这四个城邑的百姓不愿做晋国人而愿意做周王畿的臣民。因此,拒绝服从于晋文公,晋文公要得到这些国土,还得运用武力。有一年,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约定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就像比武,你能顶得住我三拳,我就放过你,毕竟,在名义上道义上这已经是晋国的领土了。
结果,晋国的军队攻打了七天,没能拿下原。晋文公就让军队撤军。有个谋士进言:原城已经支持不下去了,眼看就要被攻克了,请再宽限两天。
晋文公答到:诚信,是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文公班师回朝。
但是,原已经是晋国的地盘了,不能让它们这样独立下去,因此,第三年晋文公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所以史书记载,晋文公伐原,卫国人听到说后,认为晋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只是卫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