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说平论
平说平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30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春秋67.(晋)宽容小人物给晋文公带来好运

(2019-08-28 11:33:19)
分类: 平说春秋

众望所归,重耳做了国君。但新旧交接,政局不稳,存在很大风险。这个时候要注重细节,不能有偏差,有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可能招致失败。因此,这个时候,尤其要谨慎,小人物是不能得罪的。韩信与彭越后来就是毁在身边的小人物上。正是由于身边小人物的告密,使他们身陷囹圄。

晋文公重耳刚坐上国君的位置,就有一个宦官要求见他。晋文公一听这个宦官的名字就感到十分的厌恶。说,他怎么还有脸来见我?

这个人是谁?晋文公为什么如此讨厌他?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二次追杀重耳的那个勃鞮,一次是奉晋献公之命,一次是奉晋惠公之命。因此,晋文公不仅拒绝接见,还派人责备他说:“蒲城那一次,国君(晋献公)让你一个晚上到达,结果你马上就来了。后来你为惠公来杀我,惠公命令你过三个晚上再来,你两个晚上就来了。虽然有国君的命令,你也太积极了吧?当初被你被割断的袖子还在,不是我跑得快,现在已经成独臂人了。你还是走开吧!”

勃鞮回答说:“小臣原来认为国君您回国以后,已经了解情况了。如果还没有,就会又一次遇到祸难,说不定你得逃亡。”说了这些话以后,他又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执行国君的命令、除去国君所厌恶的人,只有一心一意。当初他们是国君,我应当这么做。现在您即位做国君,是希望一心一意执行命令的部下,还是放走敌人的?齐桓公把射钩的事放在一边,而让管仲辅助他。你根本没有齐桓公那样的肚量,估计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我会自己走的,哪里需要君王的命令呢?离开的人很多,岂独是我受过宫刑的小臣?”

这话让晋文公有些吃惊,想不到一个宦官还是有些思想,尤其是他觉得,隐约中他的话里好像有话。于是,晋文公勉为其难地接见了他。这一见,可不得了,避免了一导场大灾难。看来小人物是不能得罪的,他们有时掌握着大情况。

原来,晋文公回国,惠公的旧大臣吕甥、郤芮等人是不甘心的。他们聚集了一些反对者,准备焚烧宫室杀死晋文公。勃鞮获得了这个情报,因为勃鞮曾经两次追杀重耳,估计小心眼的重耳一定不会饶了他,所以他一定不会与重耳一心,吕甥等人已把他也当成了自己人而不加戒备。可能也已拉他入伙。但是,对于勃鞮来说,谁是国君他忠于谁。现在重耳是国君,他必须把这个消息告诉重耳。他是专程来通风报信的。但重耳非常记仇,历史也证明了他非常记仇,不见勃鞮。勃鞮,这个宦官很失望,发了一阵牢骚准备离开。结果,晋文召见了他。召见了他也就避免了一次灾难。于是晋文公秘密地和秦穆公在王城会见,商讨对策。

关于刺杀他的计划,晋文公已经有准备了。

果然,三十日,文公的宫殿起火。吕甥、郤芮率众杀入宫内,却找不到晋文公,找到的是晋文公有准备的卫兵,双方交战,吕、郤率军逃跑。秦穆公趁机引诱吕、郤等人,然后在黄河畔杀死他们。

晋国恢复平静,文公又一次返回到首都。夏季,晋文公从秦国迎接夫人嬴氏回国。为了保证晋文公的安全,稳定局势,秦穆公赠送给晋文公所谓虎贲卫士三千人,都是一些得力的臣仆。有了这三千个只认重耳的秦国卫兵,晋文公的安全有了保障。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管理财物的。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头须偷盗了财物潜逃,头须自己的解释,说他把这些财物带走,是用来说情,设法让晋文公回国的,但没有成功,他只好留在国内。这个话已经无法对证,但事实是他把钱物卷走以后,重耳一行不得不向农夫要饭,甚至介子推需要用自己身上的肉来供养重耳。因此,重耳一行对这个人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

但这样的人偏偏不知廉耻,看到晋文公回国即位,亲自来请求晋文公接见。晋文公正在洗头。听说头须求见,怒气冲冲地说:“这个人偷走我的钱财物品,使我一无所有,不得不在曹、卫二国讨饭。今天还要见我干什么?不见。”

守门人遵照晋文公的命令不放头须入宫。头须问道:“主公一定在洗头吧?”

守门的人惊疑地说:“你怎么知道?”

头须说:“洗头一定要低着头弯着身体,这样,他的心也一定要反过来;心反就会说话颠倒,所以我求见不被允许。主公既然能容勃鞮得以避免吕、郤二人之难,难道现在容不下头须吗?我这次来,有安定晋国的策略。如果主公一定要拒绝见我,我从此就逃得远远的。”

守门人把他的话告诉晋文公,重耳马上醒悟过来,说:“是我的过错。”立即整理好衣冠,召头须进来相见。

头须先叩头请罪,然后说:“主公知道吕省、郤芮的同党有多少人吗?”

重耳皱着眉头说:“多极了。”

头须说:“这些人自知罪恶深重,虽然接到赦令仍心存疑虑,主公应该想办法尽快使他们安定。”

重耳问:“有什么办法使他们安定呢?”

头须说:“我偷走了主公的财物,使您遭受到饥饿。我的罪行,国人都知道。如果主公出行的时候,让我给您驾车,使全国的人耳闻目睹,都知道主公不念旧恶,那些人的疑虑就消失了。”

重耳说:“好。”

然后重耳以巡城为名,让头绪为自己驾车,张扬地在城里巡视。吕、郤的同党见到后,都放心了。说:“头须偷走新君的财物,现在还用他驾车,何况他人了?看来赦令是真的,不用再疑虑了”

自此以后,谣言都平息。晋文公仍然让头须掌管仓库、资财。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重视语言,而看重行为,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晋文公对待头须的做法,就是这样,它起到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