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春秋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晋文公与齐桓公一样,本不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法定继承人不在了,非法定的继承人就成为继承人。所以只要还有希望,就要做好准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头脑。这话用在晋文公身上一点不过。
与齐桓公不一样的是,齐桓公是通过一场“马拉松”,通过你死我活的竞争,先到为君获得君位的。而晋文公则反其道而行之。先避让三招,尔后在另一个非法定继承人——自己的弟弟成为国君并传承给他的儿子后,经历了许多波折,才成为晋国的国君。这说明,先到为君未必总是如此,也有例外。当然,这个例外需要的是内在的素质、强大的团队、外援的争取和机会的把握。这一切都弄好了,晋文公就不得了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身体太他奶奶的重要了,没有身体,也就是说,晋文公如果比自己的弟弟早死,一切努力都可能化为乌有。正因为晋文公比自己的弟弟多活了几年,一切的一切才成为历史。晋文公也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器晚成的典范,所谓姬姓诸侯的好榜样。
一切要从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说起。
前面讲过,从公元前739年,晋国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自己的叔叔桓叔开始,晋国实际上被分成两个行政区,一个是晋国国君领导的以翼为中心的正宗晋国;一个是以桓叔为代表、以曲沃为中心的小宗或非正宗的晋国,两个政治势力经过六十七年的激烈争夺,最终以曲沃为中心的小宗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灭掉了正宗晋国的五代六个国君,也灭亡了正宗的晋国,建立了自己的晋国。但它还是晋国,只是按照周的规则,它已经不正宗了。因为他不是晋国开国国君唐叔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而是在第十一代国君晋文侯那里拐了弯,是晋文侯的庶子那一系的。
晋国两股势力几十年的竞争,使得晋国消耗了不少内力,这是不利的地方。但是,一方面,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的分裂与衰落并不影响它的国运。晋国处在汾水流域,西、南有黄河天险和中条山、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地处高原,河山拱戴,易守难攻,地缘有优势。强大时可以挺进中原,衰落时可以关起门疗养。黄河是山西的护国河。太行、吕梁、王屋、中条则是其护国山,它们构成的防御纵深,是为天然屏障。更重要的是,相对中原,山西住在楼上,虽然有八个楼梯口,古代称为太行八陉,但每一个楼梯都是山高路险,只要山西内部不乱,中原诸侯很少有机会上楼。而山西的势力想来中原玩玩,就别提多方便了。因此,历史上,山西对中原造成的威胁最直接、最大,因为它紧靠中原,就在中原的头顶。所以山西的势力强了可以下楼,弱了只要守好楼梯口,就可确保无事。在这方面,当时的秦国、齐国、楚国都有类似的优势,而地处中原的郑国、宋国就不行,强大了可以号令天下,一旦有所衰弱,就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郑宋两国后来为此吃尽了苦头。
另一方面,晋国的竞争最终走向统一。这种统一就带来了发展的红利。因为竞争中获胜的一方一定是更有活力,更有能力的,这从另一个方面为晋国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晋国统一后,国力迅速增强。
摘自博主《鉴往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