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春秋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郑国在与周天子的交恶中,占了上风。
郑国虽然立国很晚,刚立国又被迫东迁,但是,郑国从立国开始,三代国君个个有为,使郑国的国际地位一下提到很高,尤其是郑庄公屡次打败宋国,连强大的齐国有难,也要求郑国支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召齐、卫、宋会盟于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春秋初年的霸主。
但笑得最早的人未必能笑到最后。事态的发展却是郑国很快就被赶超了,因此,春秋时期的主角再也没有给郑国。
郑国就此衰落了,而衰落的原因,则是郑国的内乱。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几十年的内乱。这是内因。也是根本原因。而从军事地理、政治地理的角度而言,郑国没有军事区位优势,不像山西、陕西。陕西在黄河天险的西部,黄河好像是专门为陕西修的护国河,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阻挡了东部向西的通道,人家长江主要截断南北,偏咱这黄河是截断东西的。然后到了潼关就向东流,而从潼关到郑州落差有几百米,这意味着想利用黄河逆水行舟,爬几百米,还要经过黄河三峡,那是相当的难。而沿河的陆路通道,又被崤山阻隔,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的函谷古道更是天险,这样的地理形势,使得陕西的军事势力在与东部地方势力的竞争中占尽了优势。进可顺水而下,退则可据关自守。真如地道战所说的那样,敌人他敢来呀,就别想再回去。
山西也一样,黄河不仅是陕西的护国河,也是山西的护国河。山西西有大河、吕梁山构成的防御纵深,东有太行山耸立,是为天然屏障;南边同样是大河与王屋山、中条山构成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相对中原,山西住在楼上,虽然有八个楼梯口——古代称为太行八陉——可以出入。但每一个楼梯都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对付中原的势力,山西只要内部不乱,同样是“敌人胆敢来呀,就别想再回去”。而处在楼上的山西,想来中原玩玩,就别提多方便了。因此,历史上,山西对中原造成的威胁最直接、最大,因为它处在中原的头顶,又紧靠中原。所以山西的势力强了可以下楼,弱了只要守好楼梯口,就可确保无事。
相比之下,处在中原的郑国可吃大亏了。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与山、陕相比,此地是易攻难守,只有强大才能抵御四方。处在中原的势力只能特别的强大,让山陕成为自己外围的防线,否则就成为四方骚扰的对象。中原一带历来为四战之地,无论是东西对峙,还是南北对抗,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中原都是争夺与争战的对象。郑桓公选这么个地方建国,和平时期,人气聚集,容易繁荣,而到了战时,它的弊端日益显著。因此,郑国稍不留神,就衰弱了。形势比人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郑国的衰弱就在那个很厉害的郑庄公身后。生逢乱世,国君的孩子没有才干那是很麻烦的事,但国君的几个孩子都有才干,那是更麻烦的事儿。郑庄公的几个孩子不能说没有才干,但是有几个孩子都有才干,而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又没有安排好,于是围绕国君的继承,郑国开始内讧了。
事情还要从太子忽说起。太子是法定的继承人,在西周时期这是铁板钉钉无法改变的事儿,但现在东周了,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因此,太子应当有所警惕。应该广交朋友,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团结最广大的诸侯来对付与震慑潜在的对手。但是,郑庄公的太子忽却在找对象的问题上过于固执,过于感情用事,结果出了问题。
太子失国与找对象有什么关系?
不能说太子找错了对象,只能说他没有找对对象,因此,在时刻,没有对象可依靠,被兄弟抢走了位置,自己成为逃亡者。从这个问题上看,他没有继承郑庄公的谋略与狡黠,没有早早地防备他的弟弟们。
摘自博主《鉴往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