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春秋12.(郑国)郑国说明书
(2019-06-18 12:00:54)
标签:
历史春秋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前面我们讲了周天子东迁后,王室衰微,篡弑流行。司马迁的第二句话是,诸侯强并弱。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诸侯强并弱。
比起篡弑,兼并对王室的打击更大,因为它开始拆周王室的骨架了。周的政治骨架是分封,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兄弟宗亲、功臣和先王的后裔,让诸侯众星捧月地团结在自己周围,拱卫周天子。这就是结构,是不能动的。这个结构的基本载体是土地和附着于土地上的身份。土地是周天子的,只有周天子可以决定土地的分配,而兼并一起,诸侯们开始自己占有属于天子的土地了,这事实上是拆周天子的骨架了。因此,兼并浪潮一起,周天子就被送上了手术台。所以篡弑比起兼并的浪潮来说怎么也只是小打小闹。篡弑虽然流血,但那只是流国君的血,只是在国君的继承方面,破坏了君位继承的规定动作,由自选动作取代,但兼并称霸从根本上开始拆周王朝的骨架了。
什么人敢这样做?胆子大的,点子多的,势力强的,还有一条很关键,就是血缘近的,必须是周天子的兄弟或叔侄甥舅。于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最近的郑国成为诸侯强并弱的始作俑者,郑国动了周王室的奶酪。
关于郑国我们可以讲三个特点:
第一,郑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别的封国比如比较著名的齐鲁卫晋宋燕等,到东周时期建国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周王朝的年龄一样大。但郑国不是,郑国到东周建立的时候,建国只有35年。郑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名字叫姬友。公元前806年,所谓的宣王中兴时期,周宣王把都城镐京东面的咸林(今天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分封给弟弟姬友建国,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
第二,郑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邦畿内的小国。周分封的诸侯有邦畿内的,也有邦畿外的,所谓邦畿内的,就是周天子直接管辖范畴内分封的小国。而邦畿外则是周天子直接管辖地域之外的诸侯国。邦畿外的都是相对大的国家,负有为天子守疆土的责任,有着更自由的发展权。而邦畿内的诸侯则是一些小国,主要是为天子服务,发展受限。
第三,郑国是一个伯爵。按照周王朝的规定,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一等大国的国君授公爵位,二等诸侯国的国君授侯爵位,三等是伯爵。姬友被授予伯爵,封地又在邦畿之内,因此,在最初,郑国最多不过是一个三流的小诸侯国。
但是小归小,子儿饱。有活力,有潜力,有能量、有内容。更主要的是姬友,也就是郑国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与现任的周天子血缘最近。他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讲究血缘关系的周天子看来,是最值得信任的。谁说不要任人唯亲?这是周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核心价值,即使在今天也是中国人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没有普世的、绝对的是非观念,只要是亲人,而且对我好,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在我眼里他就是好人。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都信奉这一点。生我者亲、我生者亲,谁对我亲,我就对谁好,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骂你,只要你是我的亲人或有恩于我,就是我眼里的好人。而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好,只好有仇于我,就是我心目中的坏人。中国人在这环境中熏染了几千年了,想把这个味去掉,那只是说说而已,真的去掉了,那还是中国人嘛?想想看,一个对你特别亲特别好的人,你对他恩情不顾,一味公事公办,毫无情面,民间的观点,那不是养了一头白眼狼嘛!谁还会同这种人交往?
老百姓会骂人,而君子,所谓读书人则会用一个《东郭先生》的寓言告诉你,是人就不要理会那种动物,就不要可怜这种白眼狼,要杀无敕。仔细琢磨这滋味,这还是在骂人,不过是用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并没有发生的故事。
文人就是高!
再说了,任人唯亲这一理念的发明推广者周王朝正是靠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存续了八百年。因为任人唯亲,周朝分封了最多的同姓诸侯,王室子弟都分享了周王朝发展的好处,成为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因为任人唯亲,天子身边、诸侯身边都是亲戚。做高官的都是亲人。亲戚是分远近的,因此,亲戚的远近与官职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在周人看来,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怎么可能与你一条心?而与你不一条心,总想捣毁你的社稷、总想从你的国家中捞取好处,怎么可能长治久安?有血缘关系,关系再紧张总还有缓和的媒介,再怎么说,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而没有血缘,关系再好,也会胳膊肘往外拐。因此,周人一上台,就狠批商纣王不任用亲兄弟、不重视血缘,而重用外人,甚至把这作为一条十恶不赦的罪状向世人公布。今天看来,商纣王或许是任人唯贤的典范,而在周人那里,则是不重用子弟的混蛋。只有混蛋才不重用自家人。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周的文化,因此,周人的这一观念被世界上最棒的二传手儒家二传,然后汉代经学三传,宋明理学四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亲繁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不论是官场、商场,还是学场、鸡场。不要不附加条件地相信任人唯贤。不亲,不整天在我身边晃悠,我怎么知道你贤。所以要想升官,必须有事没事在上司面前晃悠,上些礼敬些贡,然后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人。当然这是有技巧的,中国人是讲礼貌、讲礼仪的,要想让上司成为自己的亲人干晃悠不表示是不行的,那恰恰显示出你的无礼。因此,在晃悠的同时,要像对待双亲那样不断地上些礼,人不亲钱亲,人不亲礼亲。这样天长日久自能达到亲的效果。只有亲了,纳入上司的圈子了,才算进入了任人唯贤的平台。否则,不亲——不进入圈子,哪来的贤?您还别不信,人治的社会,就是这么玩的。否则,终其一生,您也会不得要领,有句话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非你玩选举,玩所谓的民主。不过看了湾湾的民主,两颗子弹,走路工,抹黑……只是把血亲变成了党亲。非我党人,没有好人。
小地方的人们都知道遇事要找熟人,熟人就是亲人的外化,有了熟人就好办事,虽然交的一样的钱,付的一样的费,但接受的服务绝对是不一样的,因此,看个病、办个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这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没有熟人,我认识的人中谁在这个领域里面有熟人,有了熟人或我认识中的人中间有熟人就好办了。实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事情又比较大,就只好送钱了,这也是短时间内迅速拉近关系的办法,人不亲钱亲!钱亲了,人也就亲了——前提是他肯接受你的钱。这也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原因——因为我不定是谁家的表叔。
因此,现代的人能够理解周天子的做法,谁与我亲,我重用谁。既然郑桓公是当时天子最近的亲戚,那他在朝中掌大事儿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今天的人们能同三千年前的人想到一起,或理解三千年前人们的想法,是因为三千年前的观念在今天还存活着。因此,郑桓公虽然是郑国的开国国君,却因为是天子的亲兄弟——以后又是亲叔叔,所以主要在周朝中央工作。周幽王时期,他是周王朝的司徒。司徒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官职,它负责管理的对象是全国的土地和户口,实际上是代表周王室直接打理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至少相当于今天的财政、税收、国土资源和民政几个部门的权限之和。郑桓公的确是个贤人,很有能力,他不但把郑国治理得很好,而且把周王朝中央的事情也办得很好,在朝廷文武百官中有很高的威望。
摘自博主著作《鉴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