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汉唐和亲77.南诏建国

(2019-05-13 13:46: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唐的最后一个和亲公主是安化长公主,和亲的对象是南诏。

吐蕃与回纥都在公元840年左右灭亡了。如果这二个强邻在黄巢起义之后消亡,那么唐朝很有可能像明朝一样,被外族灭亡。有的时候不一定要与竞争对手比强壮,而是需要与他们比寿命。比健康。唐不能说比他们更健康,但的确比他们更长寿。这个长寿当然与中国政治的体系发展比他们要完善有关。

马上民族的军事结构简单,这种结单使他们有很强战斗力。但他们的政治如果也像军事结构这么简单,在常态、即健康下尚可,一旦有了疾病,比如内部纷争,就很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回纥与吐蕃的国家制度是相对简单的。比如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所都逻娑川,唯有杨柳,人以为资,更无草木。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赞府(赞普)春夏每随水草,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字。文物器用,岂当中夏万分之一。但其国法严整,上下齐力,议事则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吐蕃居于地高气寒的偏野,物产不丰。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夏穿毛冬着皮。随水草而牧,寒冬则在城中搭帐篷而居。器物用品不及中国的万分之一。不过上下一心,议事以下面的意见为主,对人们有利的事才做,所以能历久而强盛)。这段话出自吐蕃大臣仲琮。仲琮这段话,大体上符合吐蕃的实情。回纥也一样,只是回纥与其他蒙古高原上的马背民族一样要承受更大的周边部族崛起的压力。最终灭亡曾经强大的他们的都是曾经不起眼的另一支马背上的民族。

明朝没有这么幸运,满清不是与他们同时崛起,还是在他们内部千疮百孔,农民起义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崛起的,因此,明朝悲剧了。

实际上,唐朝在千疮百孔,甚至不如明末的时期,也有一个邻居崛起,它就是南诏国。各种因素综合,南诏国没有像女真人那样强大到可以灭亡中原王朝,但是,给唐朝制造麻烦却是很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南诏的扰边,加速了唐朝的覆亡。

这也是唐最后一个和亲公主向西南与南诏国和亲的原因。

南诏国地处西南,核心地在今天云南的大理,一个美丽的近似传说的地方。那里一直是众多民族的集聚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派军队到达并管辖了这个地方。山高皇帝远的,派到这里的楚国官员庄氏甚至建立了滇国。楚国灭亡以后,如同这里以后发生那样,曾经的管理者、军队土著化,变成非土著人的土著人。这些土著化的远方客人在土著化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济文化水平,提高了土著的经济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地处偏远发展未遂的经济环境,使那些来自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客人会渐渐地落后于来源地的文化。成为来源地人眼中的蛮。

这些蛮与土著人后来授受了汉政权的管理。三国时期,仍然有诸葛亮七擒猛获的故事。七擒猛获为的是管好这个地方。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但是接着的南北朝几百年,中原政权显然放松了对这里的管理。于是到了隋唐建立,这里(今云南洱海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不相役属,名号繁多,难以胜计。这也正常,今天的云南仍然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

到了隋唐时期,在今天的洱海周边,生活着六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

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称南诏;

蒙嶲诏,在今巍山县北部,为蒙舍诏北邻;

越析诏,在今宾川、风仪二县;

邆赕(téngdn)诏,在今邓川县;

浪穹诏,在今洱源县

施浪诏,在邆赕诏东北。

就种族来说,六诏的居民主要是白蛮与乌蛮。蛮是对人的蔑称,是不尊重人的。这不是好传统,是文化中的糟粕。中国人历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自己的国家是中国,这个“中”不仅是地域的中,而且还有文化的中、审美的中。因此,四周的人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只需要看一下文字的偏旁部首,就知道他们与“中”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今天我们授受了人生来平等、民族平等的观念,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何况民族。但是我们语言里有这样的称呼,而且并没有更好的词汇来代替,所以我们这里仍然用这样的词汇,但我们的内心要存有一种歉疚。

所谓白蛮与乌蛮,区别在于服饰。更确切地说,主要在女人的服饰。服装历来就不仅有取暖遮羞的功能,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乌蛮,顾名思义,女人穿黑色的衣服,且衣长曳地;白蛮女人则穿白色衣服,长不过膝。从经济和文化角度,乌蛮以畜牧为生,多有牛羊,不知耕织、无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很少同汉人接触。史书上说,他们的有些语言要经过四次翻译,才与汉语相通。白蛮经济文化较发达,有文字,而且文字与汉族同,语言相近,耕田养蚕。因此,很可能是庄氏所率楚兵与旧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白蛮中确有不少蛮化的汉人。当年汉武帝灭庄氏滇国,立白霫酋长白人仁果为滇王,庄氏后裔退到滇池以西,与白蛮同住在滇池周围。

居住在陟的六诏与河蛮部落,一直受中原的管理,但是吐蕃强大以后,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的动作发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地处最南端的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737年,南诏部落的头领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大理县)。738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的原因是洱河其它部落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和鼓励蒙归义,于是,皮逻阁遣谋臣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允许他兼并六诏。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到唐玄宗允许。

南诏的统一有助于牵制吐蕃,所以唐支持南诏并不是因为王昱受贿代请。为了帮助南诏统一六诏,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做南诏的军事顾问。738年,在唐的帮助下,皮逻阁很快统一了六诏,成立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南诏国。739年,迁都太和城。

历史上常有这样的一发生,强国扶持弱国统一,但统一的小国很快成为强国潜在的麻烦。最后强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或所谓的斩首行动。

 

南诏统一六诏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想向东兼并西爨,成立一个大国。但是,唐朝廷帮助南诏统一,是希望南诏多出力攻吐蕃,西爨是唐的臣属,需要保护。这样,双方虽然在面子上还保持着和好关系,南诏还是唐朝的蕃属国,但实际上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老国王在的时候虽然有摩擦,但基本还维持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