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和亲历史唐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唐肃宗请回纥军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是说每人每天一石米,多少羊肉,多少牛肉,也不是给你个头衔,结拜个兄弟什么的,而是有着巨大的实惠。当初肃宗就与回纥人约定,破城之日,土地、人众归我,玉帛、子女归回纥。什么意思?就是打败叛军之后,咱们平分战利品。土地、老百姓归我,财富和年轻的女人归你回纥。于是回纥军才着急忙慌地要打仗。他们不是雷锋,不会这样拿着性命做好事。无利不起早,他们出兵是有着巨大的利益的。而把自己的子女、国库作为酬谢,这样的皇帝真得太不要脸了。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为了自己能做皇帝,去牺牲年轻女子的未来,我们很难说这种朝廷有人味。而且这还能带有更大的问题,这不是让唐朝的男人娶不到媳妇,都成光棍汉吗?如果唐朝的男人都成光棍,唐朝的社会能稳定吗?好在唐王朝很大,不至一个长安、一个洛阳。但回纥人的抢劫也不限于洛阳,沿途的人们都会遭殃。这就是皇帝干的事。因此,在打下长安后,回纥人就要抢掠,但与叶护结拜的广平王、后来的唐代宗下马拜之,希望拿下东都再行契约。因此,长安逃过一劫,但东都洛阳可就惨了。回纥人在洛阳奉诣大肆抢掠,他们冲入府库收取财富,在市井村坊做出抢掠了三天。广平王也看不下去,却无力阻止,拿出金银宝贝送给叶护,指望他们手下留情,洛阳的人们也用万匹缯锦收卖回纥人,回纥人这才停手不再抢劫。
这当然不是奖励。收复两京是要论功行赏的。于是回纥人,这些皇帝准许抢劫的国家级的立功人员。唐朝廷给了如下的奖励。
一是政治层面的,首先是皇帝亲自迎接,亲自设宴招待他们,赠送锦绣缯采、金银器皿给他们,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功济艰难,义存邦国。”二十天时间,两京收复平定,力拔山岳,精诚贯穿风云,不辞辛劳,赶仆国难,实可与日月同辉。因此,加官进爵。给了他们最高的官职,司空,给了最大的名位亲王——忠义王。
二是经济层面的,每年送二万匹绢给他们,叶护应当派使者来领。同时满足善于经商的回纥人做生意的要求,与回纥进行贸易,约定十万匹马,每匹马以中原的绢帛进行交换。
三是生活层面的,唐朝皇帝要与回纥可汗和亲。唐朝皇帝要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回纥可汗,建立真正的姻亲关系。
所以回纥人民立新功,升官进爵加和亲。
在唐代以前的和亲,包括唐朝,都是宗室女作为公主担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赝品。而这一次,唐肃宗却选出了自己亲生女儿参与和亲。可见,唐肃宗为了奖励、笼络回纥人是下了血本的。唐肃宗让自己的次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
宁国公主这次远嫁回纥,开了皇帝女儿和亲的先例,有了第一,此后,再和亲回纥就不能是宗室女了。否则和亲不如没有。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和亲,唐肃宗下诏书,说:回纥人立了大功,“爰申降主之礼,用答勤王之志。且骨肉之爱,人情所钟;离远之怀,天属尤切。况将适异域,宁忘轸念。但上缘社稷,下为黎元,遂抑深慈,为国大计。是用筑兹外馆,割爱中阉,将成万里之婚,冀定四方之业”。亲的意图“上缘社稷,下为黎元,”皇帝的女儿和亲是上为国家社稷,下为黎民百姓,是“为国大计”。一个出嫁行为变得高大了。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变得高大的行为是很多人不愿意干、或做不出来的,和亲之事虽然高尚,但没有一个皇帝的女儿愿意主动和亲到远全不同的游牧民族,过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才会有宁国公主器成泪人的表白:“国家事重,死且无恨。”
宁国公主表现出极高的觉悟,这或许给了唐肃宗些许安慰。毕竟,皇帝也是人,因此,且骨肉之爱,人情所钟;离远之怀,天属尤切。况将适异域,宁忘轸念。把唐肃宗的亲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宁国公主离京时,长安的文武大臣、宁国公主的兄弟姐妹都必须出来送行。
而让亲女儿和亲更说明唐对唐与回纥关系的重视。唐肃宗则亲自把她送到咸阳磁门驿。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十七日,宁国公主离开长安。
宁国公主号称是唐肃宗的幼女。实际上,宁国公主既不是幼女,也不是第一次出嫁,并且,也不是第二次出嫁,在下嫁回纥可汗之前,她已经有了二次婚姻,但不幸的是,二次婚姻都以夫婿的死亡而告终。唐代,程朱理学的东西还没有生成,什么好女不二嫁的理念根本就不知道在哪儿。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和文化浸染的唐朝上下是相对开放的,女人并不死抱着从一而终的理想,男人也不那么看中处女膜。因此,唐肃宗才能让宁国公主完成和亲,否则,如何教育广大的子民百姓?
放在宋代、明代,宁国公主不仅守一辈子寡,或许,要守二辈子寡。但是宁国公主没有守寡。这对女人来说是幸福的。然而,宁国公主虽然没有守寡,但寡居的生活还是有的,而且就在她寡居的时候,大唐出事了。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爆发,居然打到了长安。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守寡在家宁国公主自然没了依靠,这个时候谁顾得谁啊。好在她有个好妹妹,她的三妹也就是唐肃宗的第三个女儿和政公主甚至放下自己的三个孩子,从丈夫柳潭手中夺过马缰绳,把宁国公主扶到马背上,逃离长安。逃难路上,和政公主夫妇打水捡柴,烧水煮饭侍候宁国公主。这样的经历,给了宁国公主很深的印象,因此,当挑选她作为和亲对象时,她应当非常清楚和亲的重大意义,以及将要担负的政治使命。而没有站在父亲把她弃之回纥的角度去理解想事。这种替父分忧的承担自然要受到唐肃宗的表彰。
按照周代留下的风俗,公主出嫁还要有陪嫁。唐肃宗又了荣王李婉的女儿以“媵”的身份陪嫁回纥可汗,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主”。荣王李婉是唐玄宗的第六个儿子,唐肃宗的弟弟,要在过去,这么高贵的身份完全可以作为和亲公主的主角,但由于皇帝女儿亲自出马,她只能做小。
由于这次和亲事关重大,唐肃宗特选派宗室和重臣送亲。送亲的队伍由宋王李成器第六子、唐肃宗堂弟、汉中郡王李踽(举)和唐肃宗堂侄、左司郎中李巽(迅)率领。李瑀作册命大使,李巽作册命副使兼充宁国公主礼会使;副册命使还有司勋员外郎鲜于叔明。唐肃宗还特派重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把宁国公主送到唐朝与回纥的交界之处。
这边皇帝让亲闺女下嫁,那边回纥毗伽阙可汗对宁国公主的到来,表现得极不热情。这种“极不热情”实际上是摆谱,是表演得极不热情。宁国公主到回纥,并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甚至没受到上档次的迎接。
史书上描述这一过程。
宁国公主一行到了毗伽阙可汗牙帐时,毗伽阙身穿黄袍,头戴胡帽,非常有尊严地坐于帐中,仪卫甚盛。
负责护送宁国公主的册命大使李踽对可汗的态度表示不满。
而可汗则因李瑀不对他下拜更加恼火。怒气冲冲地说:“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
李瑀答:“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过去中国与外蕃和亲,都是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李瑀的话很有他的道理,你们是唐朝的蕃属国,现在又将成为大唐皇帝的女婿,大唐所以愿意与你和亲,不过是因为你平叛有功。过去朝廷和亲外蕃都是宗室女,这次皇帝的亲生女儿来了,不仅是真龙天子亲生的女儿,而且有才有貌,你作为女婿的不起身拜见,反而让我这个大国使者下拜扣首,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番对话之后。回纥可汗才御下脸谱变为笑容,起身下拜,接受诏书。
这是汉人史书的记载,至于回纥人如何记载这段事实,不得而知。想必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如同在唐与吐蕃立盟,汉人的正史是一种记载,吐蕃人在大昭寺的碑文上则又是别一种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很重要,毁掉了历史,也就毁掉了记忆,没了历史记忆,也就没有了文化根基。这一点文明进步的汉族人早在周朝就懂得了,并且历史记载从此不断。了不起!
无论如何,皇帝的亲生女儿和亲回纥,史上第一次,对回纥来说是倍感荣光。第二天,回纥可汗举行仪式,册立宁国公主为可敦。回纥酋长们也为此欢欣鼓舞,“这回送来的公主是真的。”什么吐蕃、突厥,从来没有得到过真龙天女,对于刚刚建国的回纥来说,唐朝是了不起的大国,唐朝皇帝是天可汗,“唐国天子贵重”,天可汗的女儿成为自家人,那是多么荣耀的事?
大唐是富有的,即使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仍然是富有的,即使不太富有,在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大唐是不会吝啬的,因此,册命使李瑀带来了丰厚的财物——嫁妆。按照唐进行的指示,他将所带缯彩、衣服及金银器皿全部赐给了可汗,回纥可汗则全部分给了衙官、酋长。这使得回纥人更加记住了大唐的好,而李瑀等人归唐时,可汗也“献马五百匹、貂裘、白氎(die)”作为回报。这个“献”和上面的赐字用得非常朝廷化,上下尊卑立刻显现,有人说这是玩文字游戏,实际上,这远不是玩文字游戏这么简单,它反映的是骨子里的等级观念,是不能出错的。
有了这样的姻亲关系,唐与回纥更成为一家人了。这年八月,可汗又派王子骨啜(揣)特勒和宰相帝德等骁(肖)将三千人进入唐朝境内,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紧接着,九月,回纥可汗又派大首领盖将出使唐朝,对宁国公主出嫁表示谢意。十二月,再派三名回纥贵妇人人到唐“谢宁国公主之聘”。
通过宁国公主,唐与回纥来往变得十分频繁,真得很像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