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汉唐和亲38.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
(2019-03-27 11:30:09)
标签:
和亲历史唐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历史翻到了唐代,唐代又开始了新的和亲。
与汉初的委曲求全不同,唐初唐太宗的和亲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唐太宗看来,与外族结婚姻,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控制的办法,他称之为:缓辔羁縻。这个词实际上是从汉代人那里常来的。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羁是马笼头和缰绳,牛缰线,驾驭这些牲口的办法,让他们听话,就要适当地松一松缰绳,当然,这对少数民族是一种不尊重,但这就是封建帝王的思维。和亲就是这种思维的一个有些奇怪的结果。
到了国家这个层面,异族之间的婚姻就跳出了家庭,成为国家行为。最早把这一理念发扬光大的是周代。周原本是一个小国,小邦周一不留神,灭掉了大国,所谓大邑商。一个曾经没有多少政治积累的小国,一下要控制若大的地盘,他们采取了分封的办法,但是周的人口有限,如何快速有效地扩大自己人的控制范围?联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婚姻形成政治同盟或政治联合,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家人手不够的问题。因此,姬姜联姻就是姬姜联盟,而姬姜联盟成周朝稳定的基础。汉代与匈奴和亲,最初有些无奈与委曲,但如同无为而治的国内政策一样,它给了汉朝廷几十年相对和平安宁的时间。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有汉一代强大了。于是再与乌孙和亲,政治结盟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进入唐代,唐代唐太宗对和亲有自己的看法,在唐太宗看业,和亲是给和亲对象一点甜头,一点抬举,目的或者让他们听话,或者让他们团结在唐朝廷的周围,至少让他们别捣乱——还是没有摆脱政治婚姻的圈子。
说到唐代的和亲公主,人们常想到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和亲于唐太宗时代,因此,也常常以为她是唐代第一个和亲公主。文成公主的名气很大,但她不是唐代第一个和亲公主,实际上,唐太宗时期,在和亲公主的安排中,本来没做吐蕃的菜。汉代的和亲公主主要是匈奴和乌孙,目的是对付匈奴。北周、隋的和亲对象主要是突厥,目的是要对付突厥。唐初,突厥已经被解决。因此,唐初的和亲公主主要不在北方草原,而在西方的青藏高原。和亲公主终究是要登上日月山的,唐朝至少有三个和亲公主登上了日月山。但第一个登上日月山的身份可疑的公主不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而是并不出名的弘化公主。弘化公主是在唐太宗和亲棋盘上的第一个棋子,比文成公主早落子了一年。她和亲的对象是历史上曾经比较知名的吐谷浑。
唐代第一个所谓的公主和亲给了吐谷浑,而不是突厥、吐蕃或回纥。
为什么?吐谷浑又是何许人也?
据史书记载,吐谷浑的统治者来自东北,他们是鲜卑慕容氏的后裔。鲜卑同匈奴、突厥一样是在中原闹出大动静的民族,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但他们的分支很多。
其中的慕容氏就是最早强盛的一支。
关于慕容氏的历史和“名称”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地名。东汉汉桓帝当家时,鲜卑族分化为三支,分别居住在东部、西部和中部,中部的老大叫柯最阙。因为柯最阙居住在慕容寺,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慕容氏。
第二种说法,慕容是部族首领的名字。后来以老大的名字为姓氏,称慕容。鲜卑慕容人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代。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因此,他们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世代居住在东北,被当时秦汉的中原王朝称为东北夷。在那个时候,中原的北方被兴起的匈奴控制,冒顿当时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这个居住在东北的东北夷也被匈奴人打败,受匈奴人的压迫,迁徙到以鲜卑山为核心的一带(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栖息。东汉时期,匈奴衰落,鲜卑族逐渐强大,迁徙到鲜卑山一带的族人建立了一个国家,号称鲜卑。建立鲜卑国的国王自称是“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取首尾二字以“慕容”为称号,称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王族传统,然后其族人在鲜卑建国,称鲜卑慕容部,以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第三种说法有意思,说三国时期,鲜卑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地区,曾追随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地区的公孙渊,立功后,被封为率义王。在这个过程中,这个鲜卑族的首领看上了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于是自己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部落里的鲜卑族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步摇”在鲜卑语言中与“慕容”读音相近,传到后来“步摇”就成了“慕容”,慕容就慕容吧,不难听。之后莫护跋的族人们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的名称,同时也作为部落王族世家的姓氏。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人的一支。
吐谷浑这个族名原本也是一个人名。作为人名的吐谷浑,他的父亲是一个部落酋长。这个酋长有二个儿子,老大是庶出的,也就是他的母亲不是正式的,是“如夫从”之类的,叫吐谷浑。小儿子是嫡生的,正式的亲夫人所生,叫慕容廆。
老酋长去世,位子自然传给了嫡子慕容廆,但吐谷浑也有所得,分得七百户分人马。当然慕容廆有二个部落,管辖的帐户应该更多。发展的也更好。有史为证:到了西晋时期,慕容廆趁乱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然后,慕容廆的儿子叫慕容皝创建了前燕国,这是慕容氏建立的第一个中原王国。此后,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四大燕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前后持续了七十多年。
这是后话。
吐谷浑本来与继承父亲地位的弟弟慕容廆生活在一个地区,各玩各的。但是,他们的马不乐意了,为了争夺母马,他们的马打群架,最终导致吐谷浑的出走。
事情就是这样,一次,兄弟二人管辖的马相互争斗,斗的比较狠,有马受伤了。慕容廆非常生气,派人对吐谷浑说,“老爷子给咱们有划分,我与哥哥各有各的部众,为什么不离得远点,弄得马能争斗还伤了。”
吐谷浑说,马吃草饮水,春天发情,发情了,人家马也要谈恋爱,为了恋爱发生争斗,不说理所应当,也至少在情理之中。是马在斗,又不是我跟你斗,你跟我较什么劲。想让我离开了容易,我现在就带着人马到你万里之外!
这一听就是带着情绪的,慕容廆看哥哥这样说也有些后悔,就派长老去向吐谷浑道歉。
吐谷浑作为老大,可能分到的人马也少,或许本来就不太服气,或许觉得影响了弟弟,就说,父亲有你我两个儿子,应当享受福祚,都传给子孙。我是庶出,按理不能一同称大。现在因马导致人怒,大概是天在启发我。请你们试着把马向东驱赶,如果马向东走,我就随行。接着就让手下的人驱赶马,马向东走了几百米,忽然悲鸣,转身就向西走,一边走,一边叫喊;一边叫喊,一边走。声如山倒,如此有十几批,一批比一批更坚决。吐谷浑手下的人根本无法挽回,就跪着说,可汗,这不是人所能决定的。我们真得管不了。吐谷浑就对自己的部落说,这是天意。我兄弟子孙都应昌盛,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他能辉煌一百多年,而我到我的玄孙时就会荣耀。于是吐谷浑带着自己的人马向西走,先到了阴山一带,后来又向西、向西,总之是顺着有水草的地方,扎帐篷,一路走,一路寻找美好的家园,在甘肃临夏一带做过停留,最终固定在青海一带。
果然,到了吐谷浑的孙子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用他爷爷的名字命名,叫吐谷浑。
人挪活,树挪死,部族的迁徙,给了部族新发展空间,吐谷浑成立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占据了一个很好的地理位置。
图35 吐谷浑
关于吐谷浑人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他们是鲜卑慕容部落建立的王朝,因此,就断定他们是东北辽东的移民。实际上,很有可能是他们上层的统治者来自辽东,而吐谷浑人则是当地的游牧部落与鲜卑慕容部落民间的“和亲”的结果。这在中国历史、中亚历史上应该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鲜卑慕容部落在西晋太康年间(约公元280年以后)西迁,“度陇而西”,到了今甘肃南部的木包罕(临夏附近)。人们都说今天的温州人腿长,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游牧部落腿也许更长,鲜卑慕容部落到了甘南后,以此为基地,迅速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吐谷浑专心吸收人才,势力越趋壮大,逐步占据了青海,并以青海为中心又向南、向西扩展,最牛的时候,疆土东起甘肃西南部、四川西北,西至今新疆若羌、且末,南部囊括了今青海全部,北边越过了祁连山,占据了河西走廊,其势力甚至一度还越过葱岭,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形成东西长三千多里,南北宽千余里的大国。在此期间,吐谷浑先后征服了一些羌族部落,同他们错落相居,与包括羌族在内的其他当地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吐谷浑。
今天的商业社会,地理位置是重要的,地产开发商也好,服务业也好,找对了位置,就成功了一半。历史上族群的斗争,地理位置的争夺同样重要,吐谷浑人就占对了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建立的吐谷浑的壮大对中原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吐谷浑占据了祁连山一带,就控制了丝绸之路,中原人要到西域去须经过吐谷浑人的院子或院门口。不仅如此,横亘在西域路上的吐谷浑联合西突厥,控制了西域各小国,形成隋唐时期中原西部的一个重要的地缘力量,而吐谷浑人与突厥的联合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这是这个好位置的注解之一。
注解之二,吐谷浑人占有了中国最好的马场之一。马是重要的兵器,有了马就能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就可以随时空降到事发地段,就可以成倍地提高战斗力。中原周边有三个马场,蒙古、青海一带和天山一带,青海一带的“青海聪”,不仅是好马,而且是中国古代战马重要的输出地之一。由于吐谷浑人既占据了战略要道,又占据了马场,所以,隋唐才不能不重视它的存在。
早在隋朝,为了团结吐谷浑人,在亮肌肉的同时,就有身份可疑的公主与其和亲,和亲的成功既割断了突厥的右翼,又保证了马的供应,有利于与西域的往来,有利于隋王朝的安定团结,可谓一举多得。承继隋朝,唐朝的第一个身份可疑的公主和亲给了吐谷浑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