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和亲匈奴西汉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音频听书:http://m.ximalaya.com/83232909/album/11742608
公元前198年冬,一个号称是汉高祖刘邦女儿的尊贵少女,作为第一个汉室和亲公主,由刘邦的特使刘敬护送,走上了与匈奴和亲的路。
那是什么样的路?不得而知。那时的天气如何?风景怎样?Pm2.5超不超标?地球是否招住惹谁?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这个身份可疑的公主和刘敬一定没有好心情。而欢送的队伍也一定是五味杂陈。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汉室为什么要与匈奴和亲?匈奴又是什么人?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族群。英语发音(Hun),接近我们的“胡”。因此,匈奴人就是我国古代所称的胡人。匈奴生活在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带,与中原相比,这里的气候有二个特点。一是高寒。较高的纬度,决定了这里较低的气温,尤其是冬天,气温常常在零下二、三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讲一个经历。在一月的坝上,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动作,掂一壶开水到野外,选好背景与角度,摆好机位,然后把水倒进小容器中,然后用一个自以为优美的动作把水洒向空中,水在接触空气的瞬间,结成冰激凌,与此同时,按下快门。一幅摄影作品诞生。是不是有些创意?二是降水少。这里地处大陆深处,来自海洋能给东亚地区带来降水的季风很少光顾这里,“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有季风,降水稀少且分布严重不均,使这里不适宜于发展农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非农业生产区。
图1
西汉建立初年的匈奴
《汉书》中,中原人已经归纳了匈奴人与中原人不相同几个特点:一是没有城郭农田,他们不种田,靠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二是这些吃牛羊肉一身膻味的伙计善长射箭、很有些力气。他们的孩子从小骑羊,射鸟、鼠等小东西,长大了就射狐狸、兔子,再大点,再有些天赋,就会射大雕,成为射雕英雄。三是生活上,匈奴人以食肉为主,不仅君王食肉,而且普通人都以肉为主食,所以力气大。
食肉与力气大之间是否正相关,需要科学论证,但凭经验或感觉,它们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对汉人来说,古代的中原汉族古人以谷物为主,吃肉是贵族的事,而且即使贵族,也不是以食肉为主食。在汉人那里,吃肉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左传》中就有“肉食者啚,未能远谋”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一直流传。它告诉人们:吃肉的人不聪明。不过样说有些矫情,因为在这里,肉食者实际上指的是当权者,与吃肉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肉在古代是稀缺资源,经验告诉我们稀缺的东西一般都是好东西,因此,人们追而捧之。《艾子杂说》中有一则笑话,说艾子的一个邻居有一个难题,问他的朋友说,我和齐国的公卿大夫都是人,为什么他们智商这么高,而我们没有智商呢?
他的朋友有知识,经过认真的研究,他的朋友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天天有肉吃,所以智商高,我们天天吃糙糠,所以缺心眼。
艾子的邻居是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人,为了自己的进步,就对朋友说,“我现在手头正好有些钱,不如我们也买些肉尝尝”。
于是二人终于吃上了传说中的肉。
过了几天,二人又见面了。这一见面的确证实吃肉与不吃肉那是大不相同。为什么呢?且听二人的对话。
一人说,我自从吃了肉以后,神志清楚,聪明通达,碰见什么事都有智慧,不仅有智慧,而且还能讲清楚它们的道理。另一个人说,是啊,我自从吃了肉以后,就发现,人的脚向前走很方便,要是向后迈,就会踩着别人的脚。
对呀!第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也长知识,进步更大,很有成就感地说:“我先发现人的鼻孔向下长着真好,要不然,天下雨,就会落到鼻子里面去。”
两人就这样开始称颂自己的吃过肉的智商。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传说中的肉食者鄙,和吃肉的好处。
得道的高僧都是不吃肉的,昏庸的君主都吃肉的。但这样说也有些矫情。因为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贤臣明君都是吃肉的,而愚夫懒汉都是不吃肉或吃不到肉的。
有人说,吃肉者力量、耐力要好一些。但牛、马耐力很好,它们却是吃草的。猎豹跑的很快,但铃羊跑的也不慢,而且更耐跑。食肉猫科动物有很好的爆发力,但杂食猩猩等灵长类的爆发力与不弱。不过,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那就是食草动总是要不断地进食,以维持代谢,而食肉动物吃饱以后,可以一天不进食——狮子吃饱后,可以一天、甚至几天不进食。所以,肉食者更耐饥饿。
从自然界的动物来看,身体最庞大的动物不是肉食者,而是草食动物。而具有攻击性的动物都是肉食动物也是不争的事实。食草动物不需要攻击的别的动物来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因此,除了争夺健美漂亮的媳妇,它们不玩命,因此,它们的天堂就是没有那些讨厌的食肉动物的肥美的草原,这不现实,因此,它们多少要有些防范意思,眼要尖,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此,食草动物的眼睛都长在两边——以获得前后更广泛的视角,而食肉动物则长在前面。除了眼睛尖、耳朵长外,它们还要能跑,至少要比同伴跑的快,以便在食肉动物的追逐中生存下来。而食肉动物具有攻击性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吃肉、吃别的动物,就要去攻击别的动物,会想方设法,穷尽心智,不择手段,从小就开始练习攻击性,从小就学习攻击的谋略,否则弄不到吃的,就会被淘汰。在这里,食草动物的生存法则、所谓您吃您的草,我啃我的树根,大家和睦相处、井水不犯河水是行不通的。它们必须灵牙利齿,船坚炮利,一门心思地琢磨如何对付食草动物。有的锁喉,有的掏肛,有的缠绕,而且为了捕获更多更大的猎物,它们形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像狮子、狼、鬣狗,有的专职设伏、有的专职追踪、有的专职突袭,配合默契,堪称完美。这就是肉食动物善斗的道理,它们的心智和能力都用在这上面。
匈奴的风俗是这样的,平时一边放牧,一边想法获取飞禽走兽,训练自己的骑射功夫。遇有战事,他们就是天生的战士,这是匈奴的天性。农耕民族的生活状态是定居,遇有战事,需要挑选人马,征兵备粮,费时费力,效率相对较低,还因军事训练等因素而不能保证战斗力。由此发展出的常备军则对王朝和帝国的经济造成压力。与农耕民族相比,游牧民族没有这些个,他们的生活状态接近或者说就是战争状态。逐水草而居如同行军打仗,他们似乎不需要征兵与专门的军事培训,遇有战事,他们随时可以成为战士。而游猎培养出的团队意识,较之农耕文化中的小农意识更具战斗力。关注当今的体育比赛,农耕意识强烈的民族国家在团体项目上总是欠那么点火候。在古代,农耕民族要在军事政治上占上风,必须要有强大的常备军,而这又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国力作支撑。否则,往往被游牧部族所欺负。
因此,匈奴人天生战士的这种天性是中原农耕民族的人们所忌惮的。
匈奴另一个可怕的特点是没有汉朝人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其实没有“仁义礼智信”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一样可以把地球玩转。但在汉族人看来,匈奴人没有廉耻是可气的。对于匈奴人来说,有利就进,无利就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降,降了以后有机会再跑。他们不以逃跑、投降为耻,只要有利可图,什么爱脸面、情面、场面这些中原人最难吃的三碗面都顺利吞下,前提是对自己有利。
还有一点与中原汉人不同的是,匈奴人在社会风尚方面崇尚年轻,好吃的东西总是年轻人先吃,剩下的才是老弱的。匈奴人以健壮为贵,老弱是被瞧不起的。因此,匈奴文化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文化。
匈奴与汉人的不同当然远不止这些。比如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匈奴人父死儿子可以娶亲生母以外的后母为妻,兄死,兄弟则可以娶嫂子为妻。
对此,汉人曾经还和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争辩过。汉人以为匈奴人不尊重老人,有一个投靠匈奴汉人却反驳说,汉人打仗不是也把好吃好喝的东西给年轻人?匈奴人以打仗为正事,老弱不能打仗,所以把肥美的食物给最能打仗的最健壮的人,以保护自己。这样才保证安全,保证族群的发展,怎么能以汉人的眼光说匈奴人不重视老人呢?
汉人说儿子娶后母为妻之类的伦理,而且没有朝廷的礼仪,文化落后。
“汉奸”则说:匈奴人生活简单,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很直率,整个国家的事务就像一个人的事务一样,简单易行有效率,所以能维持长久。而娶父亲、兄长的妻子是担心本族本姓没有后代,所以虽然匈奴人的婚姻混乱,却一定要立本族的人传代。你们虽然不这样,以至于互相杀戮,以至于改姓改族。而且礼仪的弊病也很多,硬生生地把人分成上下等级、尊卑贵贱,使得上下辈之间互相怨恨,显示礼仪等级的宫殿用尽了民力,老百姓只会种田建城池,不会打仗,穿上好衣服,带上高帽子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言外之意,你们的那些礼义不能让你打胜仗。
这就是《汉书》中的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