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民国中央军校洛阳分校
(2019-01-07 22:55:15)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1914年袁世凯屯兵洛阳,在城西五里修营房5000余间,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练兵备战,将袁世凯之营区由4000多亩扩大到8000多亩,营房增至12000余间,开辟机场、扩大操场面积,使西工有“十三座营房、八十余幢官兵宿舍”,洛阳成为一座兵城。[1]
1933年,国民政府接管这个练兵基地后,成立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后改为中央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不久,又从杭州把航空学校迁到洛阳西工,改称洛阳航空学校。洛阳成为蒋介石中央军的培训基地。蒋介石还在洛阳扩建机场,并与德国签订合同,准备在洛阳建立“中德飞机制造厂”。在飞机场修建库房四座,筹划在洛阳生产飞机。5408厂的旧厂房就曾是残存的破旧的库房改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建立的中央陆军学校洛阳分校。30年代初,蒋开始用德国教官和战术训练军队,由于中央军校南京校址难以容纳,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建议:在洛阳建立分校。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将洛阳定名为行都。洛阳是九朝都会,又是战略要地,洛阳西工又有吴佩孚练兵留下的大片营房,利用该地创办分校训练军官最为适应。建议得到蒋的批准,蒋委派自己的同乡、校友祝绍周为分校主任具体实施。
分校秉承黄埔军校的传统模式,学员经考试入校后,首先填写国民党入党志愿书,由各队队长和训育员做介绍人,在规定的时间举行集体入党仪式。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政治课程:包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国民党党史、校长言论集、列强侵华史等。第二块是军事课程,包括德国版的战术、德译联合兵种战术教程,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军制学等内容。此外还有队职军官讲授队列、射击、阵地勤务、夜间教育、阵中要务令等。第三块是术科课程,包括基本教练、战斗教练和野外练习。
军校主要培养的是中下级军官。其养成教育在国军中堪称正规。学员每日起床后进行升国旗仪式及高呼口号。一日三餐集合列队,先唱歌后吃饭(有趣的是现在的共军也是这种习惯,于是饭前的歌是嗓门又高,唱得也快——不高不能吃饭,至于快就不解释了,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早餐唱国民党党歌,午餐唱黄埔军校校歌,晚餐唱新生活运动歌。学校军纪严明,甚至不准喝茶。教官的待遇比军队中同级人员高出20%,学员的待遇也不错,三餐细粮、副食丰富,服装被褥鞋袜毛巾等一应俱全,比部队中优越许多。毕业时还能得到蒋校长的训话,并获得一把长约30厘米,刻有“校长蒋中正赠”字样的佩剑。分校主任祝绍周中将是个有作为的人,入驻西工后,整修西工、改善军官眷属的居住环境,同时叠山凿池、建亭修路、栽花植树。修建了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公园。使整个军营俨然一个大花园,蒋介石50岁生日,“避开南京,莅临洛阳祝寿,实因洛阳分校环境幽美,有以致之。”[2]
秉承国民党的特点,军校中分为三个派系,保定系、黄埔系和东北系。保定系势力最大,黄埔系人数最多,东北系虽居于劣势,却也构成独立的一个派系在夹缝中生存。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密令驻防洛阳的原东北军一个炮兵旅炮轰洛阳,占领分校。旅长黄永安与分校少将副主任刘海波等商量,觉得虽受恩于张学良,理应赴汤蹈火,但洛阳驻军较多,自觉得势单力薄,特别是所率炮兵不适合近战,没有胜算,故按兵未动。甚至有人回忆说黄旅长向兼任巩洛警备司令的分校校长祝绍周告密,祝将大炮运到军校本部保管,并派兵赶赴潼关。
学员们也是思想活跃、志向各不相同。有蒋的粉丝,有单纯为打日本而来,也有共产党的粉丝,他们的口号是借母还胎,学成之后,投八路军去了。
抗战爆发,在校的第14期学员在战火中开始了学业,为培养学生的胆识,在日机空袭时,祝绍周一般不让学生进防空洞,只是在金谷园附近的森林挖一些露天防空壕,军校的防空炮也进行还击,为此也有学生牺牲。1938年9月第14期学员全部提前结业(不算毕业,声称抗战胜利后再行补训,分校也迁往陕西汉中),江苏籍的学员被顾祝同领走,西北籍的学员被宁夏的马鸿奎和青海的马步芳带走。其它学员:留校100多人;到第三战区、第五战区的有几百人;到中条山卫立煌部有几百人;有胆小不愿上前线的投奔了驻扎陕西、甘肃的胡宗南部;另有100多人慕郝梦麟(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九军军长)的英名,到了他们认为抗战最为坚决的第九军。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第14期学员又被招回进行补训。2000多名学员经过几年的战斗,回校补训的不足千人。这不足千人的学员大多已经是营级军官了。一年以后,第14期学员补习期满,举行了毕业典礼,授予理学学士的学位。[3]牺牲的学员是否得此殊荣,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