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14.5洛阳园林甲天下
然自隋唐至五代几百年间的都城宫阙,总有其历史的惯性,在人们的思维中还会有些不同。因此,大宋洛阳虽然只给了个西京的名份,并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或重建,实际已经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千年帝都,风水宝地,风景秀丽,园林甲天下。西京洛阳一度成为大宋文化的中心,成为北宋适宜的干部休养所、疗养院,成为中原一带最休闲宜居的城市。
园林这个符号在今天主要同江南、尤其是苏州相关。中国的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院道观园林。皇家园林在北京,私家园林在苏州。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甚至寺观园林)的师父或师承应该在长安和洛阳。历史上不知有没有超过隋炀帝的西苑和唐华清宫的皇家园林,即使有,其超越也可能是技术,而非理念与设计。洛阳皇家园林先河之开创,可能始于东汉,曹魏有著名的芳林苑,继之以隋唐洛阳的西苑。而私家园林,早在晋之金谷园等已经是名冠天下了。唐代有著名的平泉朝游,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到了北宋,洛阳成为天下私家名园的集聚地。这与北宋洛阳的文化之都和国家干休所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苏州园林大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明清时期不仅文化名人多出自江南、所谓的富商大贾,高官显贵等也多来自江南一带,因此,退居以后,多居人间天堂的苏杭一带形成私家园林的特色。而在北宋时期,文臣大多来自河南,北宋人才河南占据了22%,为全国第一,甚至高出第二河北8个百分点。
[1]这些文人学士、逸老名臣大都云集洛阳,将西京作为自己的休养之地、世外桃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释掉兵权的石守信就退居洛阳,最后葬在洛阳。
[2]不仅是石守信,杯酒释兵权中在场的王审琦等也与洛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祖籍辽西,后把家迁到了洛阳。与他王审琦相似的还有王彦升,本是四川人,也把家迁到了洛阳。赵云的老乡真定常山人高怀德也曾留守洛阳。石守信到洛阳后按照赵匡胤的安排,专务聚敛,积财钜万,他信奉佛教,在西京建崇德寺。三居相位的赵普、吕蒙正以及吕夷简、吕公著、富弼等都是洛阳人。张齐贤、王拱宸罢相后退居洛阳,文彦博罢相后任西京留守。文学家欧阳修、苏辙贬职后在洛阳做官。史学家司马光则长期寓居洛阳。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頣等也在洛阳讲学著述。洛阳设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宋史·儒林传》中的名生大儒,绝大多数都与洛阳有关。因此,不仅形成洛阳文化之都,学术之都,休闲之都,也造就了洛阳园林之都。
这些退休、离退、贬居、退居洛阳的宰相、高官、权贵们在洛阳营造自己的家园,而那些专心学问的学者巨儒、文人墨客们则在文字之余,搞一些闲情逸致,发挥一些形象思维,弄一些生活情趣,引领一点审美风骚,提高一下精神文明,导致洛阳私家园林的盛行。如邵夫子的安乐窝,仅从名称上就可以判断出其审美趋向。因此,北宋时期,洛阳名园盛丽,园林甲天下。所谓“天匠地孕,为花卉之奇”。
[3]当时的文人名士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游历洛阳,为洛阳的名园所倾倒,将自己所观赏的十九个名园汇集,写成了《洛阳名园记》。其中,最是对洛阳牡丹进行了记载,洛阳牡丹甲天下,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继承与传承下来。
牡丹花是有生命的,其基因一代传一代,于是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富贵华丽洛阳牡丹,而园林却没有这么幸运,在多少次战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少年来,洛阳园林甲天下只是文字的记载,成为传说中的传说,连一点证据也找不到。1991年10月洛阳老城进行城市改造时,不经意间,触动了一个北宋园林的遗址。这个北宋衙署庭院虽不见文献记载,却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找回点面子。遗址位于中州路南侧,西临乡范街,南接西大街。从整个庭院布局来看,一堵漏花墙将庭园一分为二,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在小型的庭园中,可以避免一览无余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单调狭小,使庭园空间富于变化,形成不同的景观,所谓移步换景,既有分离,又有联系,形成园中有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意境。这种美学理念在今天的苏州园林中非常多见,其出处应当与洛阳园林有关系。园中亭阁、廊庑环绕,曲径朱栏,静水悠悠。彰显北宋时期的审美取向和中国人融建筑、园池、花木于一园的典雅风韵。遗址发现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古城中发现宋代园林在全国来讲还是第一次,其保存情况、保存面积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考古学非常重要。遗址中的那条花砖路,是北宋高级庭园才会有的。……有的地方没有古代建筑,还仿制古代建筑,现在我们洛阳挖出了现在的古代建筑,……应该保存下来。”
[4]这种保护最好的办法是建立遗址公园,并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被发掘的北宋庭园又重新埋入地下,而且上面还建起了临时营业房。关于这个问题,洛阳是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反思的,一方面洛阳缺乏真正的可作为景观的“古迹”,另一方面,洛阳有一些古迹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保护利用。比如:含家仓,比如,福王府等。即使不能重建,也应当保持其遗迹,既不影响城市建设,又增加城市的厚重,是许多造假都难以造出来的;比如,天子驾六,完全可以建一个像样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
同前代一样,北宋在洛阳也没有留下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开封那样的铁塔,只有地下的遗存。洛阳的考古发掘在隋唐乾元殿遗址上层发现了两座北宋宫殿的基址。两个宫殿南北并列,中间有长廊相连。殿基东西长130多米,进深30多米。北殿内有一百三十根大柱,每根直径50厘米,用思维来复原与想象,规模应该是宏大的。此外,北宋可以寻找的遗迹还有一些名人的墓葬与墓志。被释兵权的石守信、《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宋宰相富弼、文彦博、吕蒙正理学家邵雍、程颢、程頣的墓葬等。文字与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其中,理学的著述最为丰富。二程及邵夫子应当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号称所谓程朱理学。二程的大部分著述都在洛阳完成,所谓《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并流传下“程门立雪”的故事。
由于二程、邵雍和司马光等文人的云集,北宋史上还形成了所谓的洛党,形成了与新党、蜀党之间的论争。
但无论如何,北宋洛阳城的故事远没有隋唐洛阳城那么曲折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