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安史之乱与后武则天时期的洛阳
(2018-12-09 21:00:41)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等大臣的扶持下拿回了政权。那个武则天,虽然老病緾身,被夺了帝位,被迫搬出皇宫,到洛河与涧河相汇的风景秀丽的上阳宫养老,却虎死不倒威。中宗每隔十天就要带着文武百官来向她请安。
唐中宗那个时候已经快五十岁了,在那个年代可以称得上是“老人”或“老夫”了。几十年的磨难,他是在心理极为不健康的状态下过来的,过度的心理刺激与挑战,他已经没有了帝王风范与气魄。在武则天的虎威面前,他像一支小羊,变得没有自信,成为一支没有野性、柔顺得像羊一样的老虎。早在被贬为庐陵王的时候,时局动荡,李家的宗亲遭到大清洗,杀的杀、贬的贬,他一家始终处在神经过敏的状态下。一有母后的使者到,就以为要赐他死。他毕竟是惹怒了母后而被废黜帝位,不像弟弟李旦一直那么听话——李旦甚至被来俊臣审查,只是有了忠臣,才逃过一劫。原来不怎么听话的他,不可能期望未来。他几次要自杀。倒是他的夫人——后来的韦皇后一直在哄着他,夫妻俩历尽艰辛,相依为命算是活着过来。被贬流放不在京城洛阳也许是他能活下去的客观原因之一,毕竟不在旋涡的中心。在经历了大苦难后,李旦对自己的夫人说,“有朝一日重见天日,你想干什么都行”。[1] 他当时也只有这么一句话能奖励他同患难的夫人。李显也算够爷们,说到做到。而韦氏也不客气,刚做上皇后,就把情人武三思叫到宫里,在御床上与他玩赌博游戏,打情骂悄。贵为皇帝的中宗李显则可怜巴巴地给他们算账。这些是个人的私生活可以不问,但韦皇后干预朝政,做武则天第二,确有些过了。由于韦后与武三思私通,武家地位有所上升,武家又有了“滥官僭爵”的苗头,李家天下的基础并不稳固。扶他做上皇位的张柬之等人非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韦、武等人逐出朝庭。张柬之等人曾大打“悲情牌”。被武则天所诛杀的李唐诸王、妃、主、驸马等,皆无人葬埋,子孙或流窜穷乡僻壤,或被关在监狱多年,或逃匿民间,为人佣保,尤其是李家三代皇帝的皇子,所谓李家正宗的血脉、优良的“遗产”都已经被武氏杀害。这个时候,他让各地方官求访李家人的墓柩,然后“以礼改葬,并追复官爵,召其子孙,使之承袭,无子孙者为择后置之。既而宗室子孙相继而至,皆召见,涕泣舞蹈,各以亲疏袭爵拜官有差。”[2] 张柬之以此数劝李显诛杀诸武,一保稳定,二报冤仇。但李显根本不听。张柬之等或抚床叹愤,或弹指出血,感叹道:“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我所以不诛杀诸武,就是想留给李显,以张显当今天子之威。谁知李显尽成了这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最终武氏势力反扑,张柬之等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了进去。张柬之应该学些心理学,或者早把李家的政敌清除,或请心理医生给李显心理康复。因为少年勇烈的李显已经被过度的心理刺激搞得遍体鳞伤,根本没有了接受新挑战的能力了。
李家还是有有血气的年轻人。公元707年,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李显的儿子时为皇太子的李重俊带三百多羽林军杀了武三思等人。李重俊或许有些操之过急,对诸武,不杀不足以平“官”愤,何况让他们再成气候将对将来的继承构成威胁,因此,在老臣的支持下他断然操作,却深深地得罪了没有李家天下意识又与武三思有肌肤之亲的韦皇后。韦皇后替武氏报仇,让李显杀了李重俊,甚至要趁机收拾李旦和太平公主。唐中宗不愿牵连自己的亲兄弟姊妹,才使二人免于灾祸。但韦后就此觉得没人可以管得了她了,她的野心膨胀。然她有武则天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能耐。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韦皇后一出手,就是大卖官职,不论什么人只要出钱就有官做。这就注定她与武则天不在一个档次上,差得太远了。她卖官,她的女儿也不愿错过这班车,更加努力地推销这一紧俏商品。甚至自书圣旨,盖住内容,让李显盖大印。李显笑而从之,竟不审阅。由是国家官员越来越多,民众负担越来越重。
什么事情不能做得太过,李显容忍韦皇后,毕竟是患难夫妻,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但韦皇后的性伙伴却多得难以统计,一点不顾皇帝的脸面。710年,一个叫燕钦融的地方官上书指责皇后太不像话。李显召来讯问,但韦后的党徒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个地方官摔死。李显这才脸露不悦。韦后害怕自己的事被李显知道,便让一情夫配毒药,与一心想当皇太女的女儿安乐公主一起把李显弄死。然后密不发丧,准备学武则天,让自己的作儿子李重茂做皇帝,自己临朝称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早在准备消灭韦氏集团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即中宗被毒死的当天,他在太平公主等的帮助下,利用积蓄的武力发动羽林军果断而迅速地出击,收拾了韦皇后,把韦氏政权掐死在产床。剩下的堂兄弟——那个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李重茂就容易对付了。趁着上朝,太平公主出面说,你把皇位让给你的叔叔李旦吧,各位大臣以为如何?这些大臣早已被太平公主摆平,同声说YES。于是太平公主就说,“人心所归,这个位置已经不是你这个小孩的了,上面一点都不好玩,快下来吧。”说着一把拉下自己的侄儿,扶哥哥李旦继位。李旦此时也是近50岁的人了,老泪纵横。与他的哥哥中宗李显一样,生活的磨难使这个本来就很听话的相王更加听话,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羊性十足的“虎王”,他抱住李隆基泣曰,“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 [3]一切事情只听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于是太平公主开始专权,当时宰相7人,5人出于其门下,权顷人主,门若其市。唐睿宗觉得自己根本玩不转这个皇帝位置,就在712年主动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太平公主的傀儡没有了,游戏玩不下去了,于是她要废掉李隆基。713年却在与李隆基的斗争中失败被杀。李隆基是为皇帝。
李隆基出生在洛阳,也应该生长在洛阳。但不能判断跟着有皇帝名无皇帝实的父亲在别宫长大是否有着幸福或悲惨的童年。他做了皇帝5年后,才又回到洛阳,但却是因为“关中不稔”,农业欠收。[4]
千年的开发,京都长安的繁荣,人口巨增,早已超过了关中自然环境的容量。从隋代开始至唐末,多数居长安的皇帝都会被环境逼迫到洛阳就食。这不能不是大唐的一种尴尬。733年,关中又一次遭灾,“久雨谷贵”,玄宗不得以又一次来到洛阳就食,甚至想索性迁都洛阳。但是京兆尹(长安市长)裴耀卿说,“关中帝业所兴,当百代不易,但以地狭谷少,故乘舆时兴东都以宽之” [5]。他建议说过去长安的官少,一年运一二十万担粮食就可以了,现在运来的粮食是过去的数倍,但还是不够用。怎么解决呢,他提出今后把租米运到洛阳,以洛阳为中转,来充实关中。如果关中有几年的积蓄,就不怕水旱了。江南人熟悉江南的水道而不熟悉(黄)河漕故经常停留,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隐盗,不如在河口建粮仓,让来自江南的船运到黄河即返,再由官方将粮食分入河、洛,在运输的瓶颈三门峡险滩的东西各建一粮仓,水险而止,水流则下。同时开辟山路,用车运输,这样更省钱。渭河之滨,有汉、隋时留下的旧仓库,修修就可以用。有了这一建议,唐玄宗才打消了迁都洛阳的念头。他顺势让裴耀卿负责这件事,做起了江淮、河南转运使,水陆联运。情况得到改善。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李隆基率领太子及皇室宗亲,亲手在皇家禁苑中种麦。737年,李隆基又接受牛仙客的建议,在丰收的年景以比平时高二到三成的价格购买粮食,通过提高粮价增加食粮生产。虽然买的是高价粮,但比起依靠江淮漕运节省多了。粮食生产得到解决,“车驾不复幸东都”。[6] 但关中人口的容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却一直是大唐的隐患,成为大唐以后经常反复的沉疴。洛阳一带由于避免了三门峡天险,尤其是隋炀帝大运河的修建,漕运还算方便,因此,隋唐时期国家级的巨型粮仓汇集。如河口仓、河阴仓、洛口仓、含家仓等等。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过洛阳的漕运仍然要经过不利运输的黄河河段,因此,随着对河运便利的追求,开封逐渐替代洛阳成为漕运的中心。这一切还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隋唐时期,江南的农业生产已远远超过了中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