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唐太宗时洛阳大体上还是所谓的行宫。公元648年,唐太宗去世。649年高宗李治继位。657年,李治第一次来洛阳,就把洛阳升格为东都,都畿官府的设置同长安一样,所谓“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1]
这也许与武则天有关。
历史为李治准备了武则天。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家是山西文水一大户人家。李渊行军打仗路过,总是住在他家。后来李渊起事,武跟随李渊到了京城,也算是有功之臣,因此,到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武则天十四岁时,李世民听说她长得漂亮,召入宫,立为才人。太宗崩,按唐朝之惯例,她削发为尼,居感业寺。按正常路径,她的余生应当在寺庵里度过。偏偏李治去了感业寺,于是“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偏偏李治被她所迷恋、所俘虏,以至于一门心思地要把她弄到自己的宫里来,完全不顾这是差了辈的乱伦。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是我们今天的解读。实际上,我们今天的“伦理观念并不为唐人所重”,[2] 类似情况还有唐太宗纳其兄李建成之妃杨氏,甚至在长孙皇后去世后要立她为皇后;不仅如此,唐太宗还纳李渊从父兄子庐江王李瑗之姬;其它如韦皇后与武三思之恋;唐玄宗60岁时,娶自己亲生儿子寿王妃杨玉环为妃等等。
武则天究竟是一个有权术的人,所谓“诡变不穷”。当初被李世民选入宫时,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却泰然自若,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3]但不幸李世民早死,她几乎要老死庙宇之中,幸而美人悲泣,打动了李治。李治作太子时,入侍太宗,见到武则天而一见钟情,所谓“见才人武氏而悦之。”[4]
这次“有情人”相见,贵为皇帝的李治与“庙”中女郞私通,李治的皇后王氏听说后,非旦不阻止,反而力促这门“婚事”,劝李治把武则天弄到后宫里来。王皇后无子,急着想生一个皇子,但李治却很宠那个萧淑妃,不多给她机会。因此她要用这个看似无地位、无名份、似乎也不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新”人来离间李治与“情敌”萧淑妃的关系。“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这是武则天的机会,她要抓住机会。因此,进入后宫,无所谓辈份年龄,认真侍候皇后(卑辞屈体以事后),搞得皇后非常的Happy,
常常在李治面前夸武则天。而实际上,武则天可能让李治更Happy,于是进为昭仪(远高于唐太宗宫中的“才人”的身份)。[5]
有了名份以后,武则天很快就成为皇后的对手了,而李治的“未几大幸”很快引起皇后王氏与良娣萧氏的妒忌,他们受到了威胁,因此昔日的对手,如今联手共同对付武昭仪,谗言毁之,频与武昭仪争宠。李治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这类相互中伤的言语,“上皆不纳。”[6]
武则天不会坐等二人谗言毁之,她的还击也是有力的。她知道敌人的敌人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倾心与之相交,时不时的给他们一些好处,王皇后和萧淑妃阴谋陷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掌握之中。作为优秀的二传手,把这些“球”以各种方式都传给李治。也许在床上,也许在床下。于是,“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在宫庭中,贵族与平民PK占尽优势,但是贵族VS流氓则不然,如若遇上武则天这样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流氓高手,则贵族恐连招架之功也没有。贵族斗不过流氓,如同项斗不过刘邦,在中历史上屡被印证。流氓在与贵族PK时,全无顾忌,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好使,就是阴招、损招、暗器等下流或不入流的手段也是随手拈来,得心应手。贵族们则不行。出身贵族,贵为皇后,王皇后们不会曲迎奉承皇帝身边的人,但恰恰是这些人往往能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皇帝。平民出身的武则天没有这些羁绊,为达目的她可以不择手段,因此,武则天能占尽优势。但要把优势化为胜势,这远远不够,需要更为刺激的事件发生。机会来了,厚黑学修练到家的大流氓武则天富有想像力的制造了一起冤案。由于李治的大为宠幸,武则天多子女是正常的。时逢武则天生下女儿,皇后过去探望,皇后一走,这个金枝玉叶的皇帝亲生女儿就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反正是死了。然后皇帝来了,武满心欢喜,掀开被子,却发现女儿已死。龙颜大怒,质问谁来过——这之前只有皇后来过。如此简单的案情无需报警,李治已经破案了。“后杀吾女!”李治很生气!武则天趁机泣数其罪。“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但是,女儿的生命并不能直接兑换皇后的位子,期间的程序还是很复杂的。要废立皇后,就要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因此,李治带着武则天屈尊到自己的舅舅、所谓顾命大臣长孙长忌家,又是送礼(金银财宝等共十车),又是给好处(封长孙宠姬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又是陪吃陪笑,但长孙舅舅顾左右而言他,以装糊涂不表态的形式作了政治表态。武则天知道不能只靠强攻,还要注重侧翼,因此,多次让她的母亲杨氏登门去争取长孙无忌。礼部尚书许敬宗也想劝长孙无忌,但都没有成功。与此同时,李治向长孙无忌、诸遂良等顾命大臣摊牌,遭到强烈的反对。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现在的皇后是李世民亲点和认可的,所谓“朕佳儿佳妇”;二是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三是要换皇后,也不能是武氏,因为她即出身平民,门不挡,户不对,又有历遗留问题(曾侍奉过先帝李世民)。但皇帝女儿的血不能白流,这一点李治是知道的。地球上的一些人也是知道的。因此,许敬宗在朝上散布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何况天子立后。李治问计李世勣,李世勣对李治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8] 最终,武则天以自己亲生女儿的生命为代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自己被立为皇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打入冷宫。而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暴露出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是自己的政敌,许敬宗、李勣等则成为自己的助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武则天是清楚而明查的。态度决定一切,武则天也认识到这一点。政治表态的意义是重大而生死尤关的,那些站错队的大臣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厚黑功夫到家的武则天是“黑”得完全彻底、无以附加、甚至是无人所及的。她既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也会以非常之手段杀了促使她杀女儿的仇人。起因则是皇帝的旧情复发。
王皇后、萧淑妃被废后,囚于别宫后院。有这么一天,李治,前去看望。发现囚室除送食物进去的一个小洞外完全与外界隔绝,也许是良心发现,李治想重新处置。武则天的反映迅速而果断,先将两人各杖一百,然后“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数日而死,又斩之。王皇后听天由命,高呼“皇帝万岁!”而萧淑妃恶狠狠地诅咒道:“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这种诅咒还是有效的,武则天此后多次见到王、萧二人被发沥血死时的模样,迁居蓬莱宫也不行,“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9]
657年武则天做皇后的第三年同李治一同移居洛阳,至705年武则天病死在洛阳上阳宫,武则天在洛阳居住了48年,洛阳实际上发挥了首都的职能。为此,660年在禁苑内作合璧宫,5年后,乾元殿完成。679年,又在禁苑内筑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室,并在都城以西百余里的渑池修建紫桂宫,东都又恢复了隋时都城的规模与气派。
受武则天的影响,自显庆以后的二十六年时间,李治九次往来于两京,长期居住在洛阳。682年,“关中饥馑,米斗三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与过去与此后一样,李治率百官迁洛阳就食。一年后,李治病死在洛阳皇宫的贞观殿。
李治看来身体不好。以今天的医学判断,他似乎得了高血压,头晕眼花,尤其是视力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很多文件需要借用武则天的眼。一来二去,所谓“参政议政”、“垂廉听政”,甚至独揽朝政就不只是说说而已。然而在皇帝的宝座之后听惯了大臣的谈吐,对武则天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与历练。久而久之,培养了政治判断力与执行力,更主要的是掌握了大臣们的基本情况、基本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与人格特点,为将来的驾驭积累了经验。《旧唐书》上说“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新唐书·后妃传》则透露出一些微妙的信息:“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所谓高宗悔,虽想办法改变,但无奈。
[1]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卷200.
[2]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三联书店,481页。
[3]《新唐书·卷七十六》。
[4]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纪十五》.
[5] 《旧唐书·后妃传》载: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御。
[6]《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纪十五》。
[7] 《新唐书·后妃传》。
[8]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9] 《资治通鉴·卷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