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6富贾一方的洛阳

(2018-11-12 20:07:56)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1] 《史记·陈平世家》中说刘邦“走遍天下,唯见洛阳”,刘邦作为皇帝,什么世面没见过,曲逆堪比洛阳,说明曲逆的富,但从另一方面更证实秦汉时期的洛阳是富冠天下。而洛阳富冠天下的原因,与两周、秦汉时期,洛阳是贵族的集聚地有关,也与洛阳一带的经商之风有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有“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之便,又因“土地狭小,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纤俭习事”,[2] “喜为商贾,不好仕宦”。[3]

有这么一则关于苏秦故事,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且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4]

周人(洛阳人)苏秦因不事工商,穷困潦倒,他的兄弟、姐妹、嫂子弟妺等亲戚、甚至他的妻妾都瞧不起他,讥讽笑话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置产业,事工商,以获取二成(20%)的利润,而你苏秦只学嘴皮子的工夫,靠耍嘴皮子,所以穷困潦倒,活该。[5]苏秦听后十分惭愧,相当伤心。但他并没有改斜归正,他要一条道走到黑。他关起门来,把自己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达到了读书发困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臀部,让血流到了脚踝上。[6]这就是后人称道的“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精神。但他并不是死读书,而是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觉得一个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苏姓的后裔,同为名人的苏试也认为,学会一种本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运用这种本事。于是先于苏试,他进行了实践的探索,他找出了名人姜太公的书《周书阴符》,伏案攻读,从书中,当然也从他前期的失败与经验教训中找出了揣摩君王心意的诀窍。一年后,他觉得可以凭借这些本事去游说国君了,于是再度出山。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但显王身边的人太熟悉他们身边的苏秦了,他们坚信被他们小瞧的苏秦不会有什么本事。于是墙内开花只有墙外香。苏秦又到了秦国。以秦国的环境、百姓的众多,军事的上的严格训练,足可以吞并各国,建帝号统治天下。但秦惠王觉得鸟的羽毛还没有长丰满时,绝不可以高飞。因此,现在还谈不上兼并别国,拒绝了苏秦。苏秦并不气馁,又去了赵国、燕国,并从燕国开始,最终兼任六国的相国,成为合纵盟约的领导人。这时苏秦经过洛阳,那个没有理睬苏秦的周显王非常害怕,让人打扫苏秦将要经过的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那些曾经看不起苏秦的兄嫂们则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不敢抬头正视。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在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钱多啊!”嫂嫂说的是句大实话。苏秦深有感触,同样是我,贫贱了就轻视我,“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富贵了亲人就害怕我,“俯伏在地上,侍候进食,不敢抬头正视”。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假如我在洛阳城边有两顷良田,还能佩上六国的相印吗?于是就将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7]

之后,苏秦回到赵国,投“纵约书于秦”。秦闻讯后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的故事发人沉思,如同陈平、吕不韦等,投资政治,其收益会是比经商更大的,但同时风险也会更大。吕不韦死于非命,苏秦同样死于非命,最终被齐王诛杀,葬于洛阳城南。

苏秦的故事同样折射出洛阳人的风俗,所谓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喜为商贾,不好仕宦”。延至秦汉,此风未变。甚至洛阳非常有成就的商人白圭还被汉人当作商贸行业的祖师爷。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史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故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以有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也。盖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8]

洛阳自周以来一直是全国的贸易中心。历史不能类比,但如果我们要类比,当时的洛阳可以比做今天之上海、广州。当时洛阳云集着许多官僚贵族和富商大贾。如“蓄牧助边”的卜式,“以心计闻”的大贾之子桑弘羊,以及资财万方的张长叔,薛子仲等。这些人或“富列天子”,或“财过王者”,甚至他们的婢妾也穿着“绣衣丝履偏诸缘”的“古天子后服”,他们“嘉会召客”,则用“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秀”的“古天子之服”。[9]西汉时期,担任洛阳地方官的也多是强干官吏,如文帝时因“治平天下第一”而升官吴公太守,武帝时以“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的黄霸为守丞。等等。[10]



[1] 《盐铁论》。

[2] 《汉书·地理志》。

[3] 《史记·货殖列传》。

[4] 《战国策·秦策一》

[5] 《史记·苏秦列传》云:其“兄弟嫂妺妻妾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6] 《史记·苏秦列传》注,集解引《战国策》,“读书欲睡,引锥刺股,血流至踵。”

[7] 《史记·苏秦列传》。

[8] 《汉书·货殖列传》

[9] 《汉书·贾宜传》

[10] 苏健《洛阳古都史》,博文书社,北京,1989,第9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