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远方?谁的自由渴望?
——《我的阿勒泰》是一种文艺化的乡愁剧
文 |
吴瑕瑕
八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为文学素材,改编而成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题裁的“乡愁”剧。全剧以疆二代汉族少女李文秀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和哈萨克青年巴太,从城市返回牧区的一段经历,透视式(沉浸式)地再现田园牧歌生活的真实细节,引人注目,触人心弦。
随着故事的发展,随着阿勒泰的四季的更替,随着牧民转场的餐风露宿,电视剧展示了新疆自然壮阔的美丽风景,呈现了牧区共存的多民族文化形态;传递了对传统游牧文化没落式微的无奈,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商业文化对牧区自然生态的渗透乃至破坏的隐忧。——世界一定要这样变化(发展)吗?
一、壮阔美丽的自然,是人们生活的寄寓与精神原乡,是张凤侠的道场,李文秀的文学沃土;这对汉族母女,一个道骨,一个仙风。
张凤侠是当年浪漫主义的支边者,在援疆建设中遭遇了一场浪漫主义的爱情,她与丈夫把青春奉献给了辽阔的新疆大地,他们把人生融于了艰辛的新疆建设。丈夫不幸去世后,张凤侠勉力经营小卖部和裁缝生意,拉扯着老年痴呆的婆婆不离不弃,鼓励女儿李文秀自力更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深藏着失去爱人的悲伤,无法述说借酒浇愁,一心想把爱人的骨灰安置在牧民转场的羊道旁“仙女湾”(月牙湖)边上,那是他们相识的地方。
她深知小卖部和牧民生活的唇齿相依,互帮互助是她的生存之道。她学习使用当地语言,增进与牧民的交流与互动;她自创简单语言降低与牧民交流的难度,化纤面料统一称塑料;她教牧民女眷们说脏话发泄情绪,她知道牧民们不记仇只要知错道个歉;她尊重牧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赞成他们,但你不可以改变他们”;她给牧民们挂帐从不催帐,慧黠地向阿要们推销香烟等消耗品,也纵容木拉提挂帐酗酒;她知道“想要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就要来更远的地方过更累的生活”,并且偏远的地方有钱没地方花;她不修边幅,生活粗糙,转场时她想着一路跋山涉水的,怕把好衣服弄坏……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疆生活历练了张凤侠的道骨。她豁达,她问女儿作家那活好干不,能养活自己就行;她劝女儿不要气馁,“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她机智,电视坏了就在空地上用砖头搭个窗,安抚婆婆“看动物世界”;婆婆犯迷糊吵着要回沈阳不肯回家,她拉起小旗像导游一样吆喝:去沈阳啦!婆婆果然乖乖听话。她心大,“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不要影响我睡觉”,挂帐本上连挂帐人的名字也不一定有。她守拙,告诫女儿“要留在牧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是从城里来的”。她超脱,“对不起啥嘛,我也经常把她(文秀奶奶)弄丢,再捡回来不就完了”“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男人没了再找一个嘛!”
壮阔的自然,是人们生活的寄寓与精神的原乡,一时却成了《繁花》剧中“万鸟归笼”们喧哗和骚动的诗和远方,一晌贪欢;甚至是广东仔高晓亮捡玉赌石的逐利场,魑魅魍魉。他们对边地生活简朴和艰辛的细节视而不见,也把张凤侠历经磨炼的豁达与超脱误解成逃避式的躺平、治愈式的抗卷。
电视剧的开篇,镜头配着李文秀的独白:“天晴无风的日子里,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在重重雪堆中奋力挖开一条通道,从家门通向院门。再接着从院门继续往外挖。然而挖了两三米就没力气了。于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长日子里,没有一行脚印能通向我的家。”这“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是真实的天寒地冻,是写意的天地寂静和生活寂寥,有着常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正是这些与世隔绝、岁月缓慢、静而寂寞琐碎无聊的细节,如雪花般,堆叠成李文秀“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文学沃土,幻化进滕丛丛电视剧的艺术内涵,冰封着李娟散文的文化价值——脱俗出尘,仙气飘飘。
二、田园牧歌的生活,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隐忍坚守。这是苏力坦的倔强,巴太的愧疚彷徨;这对父子,一个守望平凡生活,一个向往精彩人生。
草原上的牧民常说,“白云跟着风走,我们跟着羊群走,家就是骆驼背上的毡房,粮食就是骆驼前面走的羊群和牛群。”田园牧歌的牧民生活,看似浪漫自由实则颠沛而艰辛,风尘仆仆,还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劳作。哈萨克诗人村主任说,“我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游牧生活很有可能在下一代就消失”。游牧和去城里居住,到底哪个更幸福,人们见仁见智。
李文秀这样写道:“这深山里的社会,看似远离文明社会,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也是足够的。”这是如《瓦尔登湖》一样,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讴歌,田园牧歌的自由不在远方,也不在高处。“到了如今,礼俗在大时代的冲击下,所剩无几了,但是那种忍抑欲望的古老精神,仍然不着痕迹地埋在这个民族心灵里”。
苏力坦是倔强的保守派。他是一个勇敢的猎人和不怕吃苦的家长,带着大儿子木拉提和儿媳托肯一家,恪守着哈萨克的游牧生活传统。他进城乘车去找小儿子巴太,按规定要没收随身携带的刀具,他说哈萨克人生活离不开刀,转身上马,孤独地行走在苍凉的夜色中。他的大儿子木拉提,醉酒时自诩草原之王,或许是不能忍受生活的辛劳单调,才经常酗酒赊账,直至醉毙雪夜;他用一头骆驼为儿子抵账,却固执地不同意托肯改嫁;在蒙古族青年朝戈奶奶的劝说下,终于同意托肯改嫁又坚决要留下孩子。他去马场找学习专业养马的巴太回草原接替木拉提,说哈萨克民族天生就会养马,不用学习;他希望巴太按照哈萨克传统回阿勒泰娶嫂子,和他一起维持游牧大家庭;他坚持骑马和骆驼走老道小路转场,不愿开车骑摩托走县道。他迟迟不肯交出偷藏的猎枪;村长说野生动物都被保护起来,鹰也不让养了,枪必须要上交,他说放牧的时候遇到狼怎么办?他反对巴太喜欢汉族女子……苏力坦倔强地守望着传统,守望着哈萨克民族的精神家园。
巴太说他不怕吃苦,也喜欢游牧生活,但他有更大的抱负。“养的马要参加专业训练,专门的配种,专门饲养和训练,是伊犁天马和英国马配出来的种,去参加比赛能拿冠军的”。蒙古族奶奶也说:家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也是好事。巴太是孝顺的,他知道爸爸没有了哥哥帮衬,一个人照顾不了那么多牛羊,现在牛羊比较瘦,也卖不出去,决定夏天回牧场给父亲帮忙。巴太是淳朴善良的,“我以前说过不要牧场,现在也不需要,就是夏天回来帮忙的,夏天过了,我就回马场了”。巴太是天资聪慧深情的,他说哈萨克人把死去的马头悬挂在很远也能看见的地方,不是巫术是怀念;他说“萨伊汗布拉克”是蒙古语“美好的泉水”的意思,“彩虹”很好听是个美丽的误会;他说马是聪明的,知道上山下山,但羊很笨会走丢,不善骑马的人也很笨。他会配药治疗“踏雪”受伤的后腿,他懂马的心理学,他说夏牧场的环境更有利“踏雪”康复,希望夏天过后“踏雪”能重返赛场,那是他憧憬的前途、自由的渴望……他头戴卷檐羊羔雪地帽,一双似马似鹿的眼睛闪烁,高大魁伟引马挽弓,像极了金庸《射雕英雄》中的“靖哥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英雄,每个民族中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侠之大者;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者,也将是时代精神的开创书写者。
导演滕丛丛说,这是一部文艺片。“好的文艺片就像一种忽而入梦的心境,或者一种无缘故的感伤和一种微小的却很重的感受。”其实,《我的阿勒泰》是一种文艺化、影视化的“中华乡愁”,是华夏儿女忽近忽远的家国梦,忽远忽近的复兴梦。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那么,去爱吧,去“清楚地看见”《我的阿勒泰》的人;去生活吧,去智慧地审视《阿勒泰的角落》里的细节;去受伤吧,去承受生命的或轻或重,去艺术地妥协——写作和影像。
结束语
李文秀说,“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间穿梭进退,见缝插针、摸索前行,我仍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活”。其实就是说,“你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强调的认知世界的主体性。《我的阿勒泰》是李文秀的阿勒泰,是李娟的阿勒泰,是滕丛丛的阿勒泰,不是你的阿勒泰。
谁的远方?谁的自由渴望?——《我的阿勒泰》是一种文艺化的乡愁剧
谁的远方?谁的自由渴望?
——《我的阿勒泰》是一种文艺化的乡愁剧
文 | 吴瑕瑕
八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为文学素材,改编而成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题裁的“乡愁”剧。全剧以疆二代汉族少女李文秀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和哈萨克青年巴太,从城市返回牧区的一段经历,透视式(沉浸式)地再现田园牧歌生活的真实细节,引人注目,触人心弦。
随着故事的发展,随着阿勒泰的四季的更替,随着牧民转场的餐风露宿,电视剧展示了新疆自然壮阔的美丽风景,呈现了牧区共存的多民族文化形态;传递了对传统游牧文化没落式微的无奈,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商业文化对牧区自然生态的渗透乃至破坏的隐忧。——世界一定要这样变化(发展)吗?
一、壮阔美丽的自然,是人们生活的寄寓与精神原乡,是张凤侠的道场,李文秀的文学沃土;这对汉族母女,一个道骨,一个仙风。
张凤侠是当年浪漫主义的支边者,在援疆建设中遭遇了一场浪漫主义的爱情,她与丈夫把青春奉献给了辽阔的新疆大地,他们把人生融于了艰辛的新疆建设。丈夫不幸去世后,张凤侠勉力经营小卖部和裁缝生意,拉扯着老年痴呆的婆婆不离不弃,鼓励女儿李文秀自力更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深藏着失去爱人的悲伤,无法述说借酒浇愁,一心想把爱人的骨灰安置在牧民转场的羊道旁“仙女湾”(月牙湖)边上,那是他们相识的地方。
她深知小卖部和牧民生活的唇齿相依,互帮互助是她的生存之道。她学习使用当地语言,增进与牧民的交流与互动;她自创简单语言降低与牧民交流的难度,化纤面料统一称塑料;她教牧民女眷们说脏话发泄情绪,她知道牧民们不记仇只要知错道个歉;她尊重牧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赞成他们,但你不可以改变他们”;她给牧民们挂帐从不催帐,慧黠地向阿要们推销香烟等消耗品,也纵容木拉提挂帐酗酒;她知道“想要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就要来更远的地方过更累的生活”,并且偏远的地方有钱没地方花;她不修边幅,生活粗糙,转场时她想着一路跋山涉水的,怕把好衣服弄坏……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疆生活历练了张凤侠的道骨。她豁达,她问女儿作家那活好干不,能养活自己就行;她劝女儿不要气馁,“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她机智,电视坏了就在空地上用砖头搭个窗,安抚婆婆“看动物世界”;婆婆犯迷糊吵着要回沈阳不肯回家,她拉起小旗像导游一样吆喝:去沈阳啦!婆婆果然乖乖听话。她心大,“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不要影响我睡觉”,挂帐本上连挂帐人的名字也不一定有。她守拙,告诫女儿“要留在牧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是从城里来的”。她超脱,“对不起啥嘛,我也经常把她(文秀奶奶)弄丢,再捡回来不就完了”“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男人没了再找一个嘛!”
壮阔的自然,是人们生活的寄寓与精神的原乡,一时却成了《繁花》剧中“万鸟归笼”们喧哗和骚动的诗和远方,一晌贪欢;甚至是广东仔高晓亮捡玉赌石的逐利场,魑魅魍魉。他们对边地生活简朴和艰辛的细节视而不见,也把张凤侠历经磨炼的豁达与超脱误解成逃避式的躺平、治愈式的抗卷。
电视剧的开篇,镜头配着李文秀的独白:“天晴无风的日子里,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在重重雪堆中奋力挖开一条通道,从家门通向院门。再接着从院门继续往外挖。然而挖了两三米就没力气了。于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长日子里,没有一行脚印能通向我的家。”这“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是真实的天寒地冻,是写意的天地寂静和生活寂寥,有着常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正是这些与世隔绝、岁月缓慢、静而寂寞琐碎无聊的细节,如雪花般,堆叠成李文秀“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文学沃土,幻化进滕丛丛电视剧的艺术内涵,冰封着李娟散文的文化价值——脱俗出尘,仙气飘飘。
二、田园牧歌的生活,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隐忍坚守。这是苏力坦的倔强,巴太的愧疚彷徨;这对父子,一个守望平凡生活,一个向往精彩人生。
草原上的牧民常说,“白云跟着风走,我们跟着羊群走,家就是骆驼背上的毡房,粮食就是骆驼前面走的羊群和牛群。”田园牧歌的牧民生活,看似浪漫自由实则颠沛而艰辛,风尘仆仆,还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劳作。哈萨克诗人村主任说,“我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游牧生活很有可能在下一代就消失”。游牧和去城里居住,到底哪个更幸福,人们见仁见智。
李文秀这样写道:“这深山里的社会,看似远离文明社会,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也是足够的。”这是如《瓦尔登湖》一样,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讴歌,田园牧歌的自由不在远方,也不在高处。“到了如今,礼俗在大时代的冲击下,所剩无几了,但是那种忍抑欲望的古老精神,仍然不着痕迹地埋在这个民族心灵里”。
苏力坦是倔强的保守派。他是一个勇敢的猎人和不怕吃苦的家长,带着大儿子木拉提和儿媳托肯一家,恪守着哈萨克的游牧生活传统。他进城乘车去找小儿子巴太,按规定要没收随身携带的刀具,他说哈萨克人生活离不开刀,转身上马,孤独地行走在苍凉的夜色中。他的大儿子木拉提,醉酒时自诩草原之王,或许是不能忍受生活的辛劳单调,才经常酗酒赊账,直至醉毙雪夜;他用一头骆驼为儿子抵账,却固执地不同意托肯改嫁;在蒙古族青年朝戈奶奶的劝说下,终于同意托肯改嫁又坚决要留下孩子。他去马场找学习专业养马的巴太回草原接替木拉提,说哈萨克民族天生就会养马,不用学习;他希望巴太按照哈萨克传统回阿勒泰娶嫂子,和他一起维持游牧大家庭;他坚持骑马和骆驼走老道小路转场,不愿开车骑摩托走县道。他迟迟不肯交出偷藏的猎枪;村长说野生动物都被保护起来,鹰也不让养了,枪必须要上交,他说放牧的时候遇到狼怎么办?他反对巴太喜欢汉族女子……苏力坦倔强地守望着传统,守望着哈萨克民族的精神家园。
巴太说他不怕吃苦,也喜欢游牧生活,但他有更大的抱负。“养的马要参加专业训练,专门的配种,专门饲养和训练,是伊犁天马和英国马配出来的种,去参加比赛能拿冠军的”。蒙古族奶奶也说:家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也是好事。巴太是孝顺的,他知道爸爸没有了哥哥帮衬,一个人照顾不了那么多牛羊,现在牛羊比较瘦,也卖不出去,决定夏天回牧场给父亲帮忙。巴太是淳朴善良的,“我以前说过不要牧场,现在也不需要,就是夏天回来帮忙的,夏天过了,我就回马场了”。巴太是天资聪慧深情的,他说哈萨克人把死去的马头悬挂在很远也能看见的地方,不是巫术是怀念;他说“萨伊汗布拉克”是蒙古语“美好的泉水”的意思,“彩虹”很好听是个美丽的误会;他说马是聪明的,知道上山下山,但羊很笨会走丢,不善骑马的人也很笨。他会配药治疗“踏雪”受伤的后腿,他懂马的心理学,他说夏牧场的环境更有利“踏雪”康复,希望夏天过后“踏雪”能重返赛场,那是他憧憬的前途、自由的渴望……他头戴卷檐羊羔雪地帽,一双似马似鹿的眼睛闪烁,高大魁伟引马挽弓,像极了金庸《射雕英雄》中的“靖哥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英雄,每个民族中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侠之大者;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者,也将是时代精神的开创书写者。
导演滕丛丛说,这是一部文艺片。“好的文艺片就像一种忽而入梦的心境,或者一种无缘故的感伤和一种微小的却很重的感受。”其实,《我的阿勒泰》是一种文艺化、影视化的“中华乡愁”,是华夏儿女忽近忽远的家国梦,忽远忽近的复兴梦。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那么,去爱吧,去“清楚地看见”《我的阿勒泰》的人;去生活吧,去智慧地审视《阿勒泰的角落》里的细节;去受伤吧,去承受生命的或轻或重,去艺术地妥协——写作和影像。
结束语
李文秀说,“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间穿梭进退,见缝插针、摸索前行,我仍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活”。其实就是说,“你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强调的认知世界的主体性。《我的阿勒泰》是李文秀的阿勒泰,是李娟的阿勒泰,是滕丛丛的阿勒泰,不是你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