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的开始其实都是深色模式:命令行界面
但是等到GUI出现之后,界面就变成了白色;除了视觉上的变化,在交互上,其实GUI和命令行最大的设计上的区别,是产生了“容器”和“空间层级”的概念。
不得不说,GUI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呀。可是界面层级的问题,在白色界面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个也恰好是今天在做深色模式的时候,界面上最大程度被削弱的信息部分。
既然有一个“容器”,那必须得有个底,而且大家都习惯于白纸黑字,所有的界面都变成了白色了,好像白色会给人一种更加被“包装好”的感觉;从此以后黑色界面的时代就过去了,只存在于黑客电影中。
而电脑,也逐渐成为了“白色家电”,和GUI设计的风格融为一体。
2. 移动深色模式的先驱:夜间手机阅读器
2G时代,当PC正在白色UI上一去不复回时,移动端似乎在深色模式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场景:夜间阅读;UC浏览器 /
Opera / Zaker / 各类信息流阅读器。
因为在低光照下需要保持低对比度来护眼,所以陆续推出了深色阅读模式;这也是深色模式在GUI时代第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3. 让人无法接受的深色模式:Windows高对比度模式
在Windows推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色界面就不再出现了。
但是准确的说,实际上保留了一个主题功能;这个主题可以让用户设计用户界面的配色,从比较早期的Windows开始(忘了具体是哪个版本),Windows保留了高对比度的主题。
可能也是因为没怎么走心吧…也可能它只是一个高对比度模式,微软对于容器和控件层级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白线来分割;虽然看起来非常没有质感,不够优雅,但是的确能解决问题。
它从来没有真正流行过。但是可以看到,微软的设计师心中,也许还是为黑色主题留了一块位置的;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果然找到了方向,在一款不入流的MP3上线实验了。
4. 深色中的曙光:Zune UI
在10多年前,iPod以及其夸张的流行度横扫全球的时候,曾经冒出来各种“iPod杀手”;但是这些大多数都是噱头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对iPod造成影响。
但是有一款同样不入流的MP3,它虽然依然没有对iPod市场造成影响,但是设计品质却尤其的高,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UI设计,并且就是Zune。
Zune是2006年发布的,它从来没有流行过,自身系统生态不行,还碰上了iPod这种魔鬼对手;但是你很难想象这样的UI是在08年的时候出现的,如此扁平、现代、简洁又优雅。
这里展示一下我家收藏的Zune HD:
那时候的Dark
Mode,非常直白的用3D来表达了界面层级,甚至还有景深、视差滚动等十分大胆的界面效果。
静态视觉上看起来非常扁平,但是加上动效后就很好的凸显了界面层级;背景的黑色,就好像无尽的太空,而所有的组件都是在空中漂浮的,给人科幻的想象;加上动效和冷酷的线条,整体看起来非常酷。
5. 究极版的Zune UI:Windows Phone
是一个不入流的操作系统…但是这段历史一定是软粉很熟悉的了;Windows
Phone首发的时候,我入手了台诺基亚的Lumia 800。
先不说这个和主流操作系统极度差异化的UI设计,这个暗色主题是真的很优秀。
来,聊聊暗色主题——Lumia 800作为WP的首发机型,使用的是AMOLED屏幕。
这个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就是屏幕的边界感几乎没有了;当年还没有全面屏,手机边框还可以停航母,但是这样的UI设计的确让边界感变得很低了,看起来屏幕内容和机身更加整体。
另外,它的动效也更流畅了,虽然没有容器,但是依然可以通过酷炫的动效、视差滚动等极度有创意的方式来区分界面层级,真的是…(默默竖起大拇指)。
可惜,这些视觉效果极佳的界面,可能还是比较浪费空间吧,后期在Windows Phone
10中也没有保留下来,也随着Windows Phone的淡出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那个时候,还是白色UI的天下,无论是Windows,iPod优雅的All-white设计,大家都在忙着给界面做上实体的质感,这样的设计必然是过于超前的。
超前一步是先锋,超前两步是先烈;微软在深色模式上的执着,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的先烈,一直没有进入主流的视野。
但是这样超前的设计理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并且后继有人了。
6.今天进入我们视野的深色模式
很神奇的是,对于深色模式,iOS和Android给出的规范确实是不同的方向的;我想当年早早的做了深色/黑夜模式的厂商,也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发展成这样吧。
深色模式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视野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曾经出现过2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2019年WWDC,苹果第一次发布了iOS13的测试版,并且最大的特性就是支持了深色模式。第二个高峰就是随着iOS
13随着iPhone 11系列正式发布,大量的App开始为深色模式适配。
(1) 深色模式到底有啥好的?
为啥要做深色模式?大概就4点:
专注内容:深色和浅色在空间关系的感知上,的确是有很大差距的。
可以说,之所以深色UI带来最体验上的差别,就是让屏幕看起来更无界,更专注于内容;基于这样的需求,有些产品天生需要更多的专注力,一开始就是黑的;例如视频播放器、开发工具、游戏平台、股票平台之类的产品。
另外,苹果应该还是非常希望弱化跑马边框和刘海的存在感的;在浅色模式下,会加剧跑马边框和刘海的存在感,但是在深色模式下,界面UI就会立马和机身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何苹果也十分乐意拥抱深色模式的原因。
体验刷新:目前有很多手机系统或者App提供了换肤的功能。但是这个换肤大多都带有很强的个性和主题性,每个主题能命中的用户其实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直接把整个系统变黑,新鲜感满满,接受度也很高。
降低界面刺激:在OLED的屏幕下,深色UI会使得像素点完全不发光,只保留有内容的成分,大大降低了屏幕的亮度,也降低的对眼睛的刺激;很多车用的界面一直是深色UI,就是为了防止夜间屏幕亮度对于驾驶员过于刺激了。
持久续航:最后,这个仅仅是在OLED屏幕上,深色模式的确能降低每个像素的发光量,从而达到节约功耗,提升续航的效果。
(2) 太难了,一上深色模式马上就被骂
深色模式虽然好处多多,iOS
13正式上线也3年时间了,但是刚开始这段时间的好多App,每上线了深色模式,却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我认为由于不同的用户对于深色模式的预期不一样,有些用户的预期是一个低对比度的黑夜模式,有些用户只是想换个主题而已;导致设计师两边不讨好,有些产品的深色模式也是被骂的改了又改。
(3) 暗黑模式 or 黑夜模式?
随着iOS和Android系统级支持,正式把深色模式带进了寻常百姓家,不同的产品大面积的开始适配深色模式。
现在的深色模式。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近年来第一次深色GUI进入了主流视线,而今天的各种容器变得更加多变,层级更加丰富。
iOS使用不同的灰色和动效来表达界面层级,而Android主要通过阴影来表达,所以底色不能做成纯黑,不然阴影就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这个真的是不同人的期待都是不一样的。
在苹果等操作系统大厂的推动下,加上业界对深色模式一通操作和讨论之后,众多App兼容了深色模式。
深色模式到底有啥好的?
1. 故事的开始其实都是深色模式:命令行界面
但是等到GUI出现之后,界面就变成了白色;除了视觉上的变化,在交互上,其实GUI和命令行最大的设计上的区别,是产生了“容器”和“空间层级”的概念。
不得不说,GUI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呀。可是界面层级的问题,在白色界面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个也恰好是今天在做深色模式的时候,界面上最大程度被削弱的信息部分。
既然有一个“容器”,那必须得有个底,而且大家都习惯于白纸黑字,所有的界面都变成了白色了,好像白色会给人一种更加被“包装好”的感觉;从此以后黑色界面的时代就过去了,只存在于黑客电影中。
而电脑,也逐渐成为了“白色家电”,和GUI设计的风格融为一体。
2. 移动深色模式的先驱:夜间手机阅读器
2G时代,当PC正在白色UI上一去不复回时,移动端似乎在深色模式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场景:夜间阅读;UC浏览器 / Opera / Zaker / 各类信息流阅读器。
因为在低光照下需要保持低对比度来护眼,所以陆续推出了深色阅读模式;这也是深色模式在GUI时代第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3. 让人无法接受的深色模式:Windows高对比度模式
在Windows推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色界面就不再出现了。
但是准确的说,实际上保留了一个主题功能;这个主题可以让用户设计用户界面的配色,从比较早期的Windows开始(忘了具体是哪个版本),Windows保留了高对比度的主题。
可能也是因为没怎么走心吧…也可能它只是一个高对比度模式,微软对于容器和控件层级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白线来分割;虽然看起来非常没有质感,不够优雅,但是的确能解决问题。
它从来没有真正流行过。但是可以看到,微软的设计师心中,也许还是为黑色主题留了一块位置的;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果然找到了方向,在一款不入流的MP3上线实验了。
4. 深色中的曙光:Zune UI
在10多年前,iPod以及其夸张的流行度横扫全球的时候,曾经冒出来各种“iPod杀手”;但是这些大多数都是噱头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对iPod造成影响。
但是有一款同样不入流的MP3,它虽然依然没有对iPod市场造成影响,但是设计品质却尤其的高,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UI设计,并且就是Zune。
Zune是2006年发布的,它从来没有流行过,自身系统生态不行,还碰上了iPod这种魔鬼对手;但是你很难想象这样的UI是在08年的时候出现的,如此扁平、现代、简洁又优雅。
这里展示一下我家收藏的Zune HD:
那时候的Dark Mode,非常直白的用3D来表达了界面层级,甚至还有景深、视差滚动等十分大胆的界面效果。
静态视觉上看起来非常扁平,但是加上动效后就很好的凸显了界面层级;背景的黑色,就好像无尽的太空,而所有的组件都是在空中漂浮的,给人科幻的想象;加上动效和冷酷的线条,整体看起来非常酷。
5. 究极版的Zune UI:Windows Phone
是一个不入流的操作系统…但是这段历史一定是软粉很熟悉的了;Windows Phone首发的时候,我入手了台诺基亚的Lumia 800。
先不说这个和主流操作系统极度差异化的UI设计,这个暗色主题是真的很优秀。
来,聊聊暗色主题——Lumia 800作为WP的首发机型,使用的是AMOLED屏幕。
这个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就是屏幕的边界感几乎没有了;当年还没有全面屏,手机边框还可以停航母,但是这样的UI设计的确让边界感变得很低了,看起来屏幕内容和机身更加整体。
另外,它的动效也更流畅了,虽然没有容器,但是依然可以通过酷炫的动效、视差滚动等极度有创意的方式来区分界面层级,真的是…(默默竖起大拇指)。
可惜,这些视觉效果极佳的界面,可能还是比较浪费空间吧,后期在Windows Phone 10中也没有保留下来,也随着Windows Phone的淡出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那个时候,还是白色UI的天下,无论是Windows,iPod优雅的All-white设计,大家都在忙着给界面做上实体的质感,这样的设计必然是过于超前的。
超前一步是先锋,超前两步是先烈;微软在深色模式上的执着,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的先烈,一直没有进入主流的视野。
但是这样超前的设计理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并且后继有人了。
6.今天进入我们视野的深色模式
很神奇的是,对于深色模式,iOS和Android给出的规范确实是不同的方向的;我想当年早早的做了深色/黑夜模式的厂商,也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发展成这样吧。
深色模式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视野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曾经出现过2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2019年WWDC,苹果第一次发布了iOS13的测试版,并且最大的特性就是支持了深色模式。第二个高峰就是随着iOS 13随着iPhone 11系列正式发布,大量的App开始为深色模式适配。
(1) 深色模式到底有啥好的?
为啥要做深色模式?大概就4点:
专注内容:深色和浅色在空间关系的感知上,的确是有很大差距的。
可以说,之所以深色UI带来最体验上的差别,就是让屏幕看起来更无界,更专注于内容;基于这样的需求,有些产品天生需要更多的专注力,一开始就是黑的;例如视频播放器、开发工具、游戏平台、股票平台之类的产品。
另外,苹果应该还是非常希望弱化跑马边框和刘海的存在感的;在浅色模式下,会加剧跑马边框和刘海的存在感,但是在深色模式下,界面UI就会立马和机身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何苹果也十分乐意拥抱深色模式的原因。
体验刷新:目前有很多手机系统或者App提供了换肤的功能。但是这个换肤大多都带有很强的个性和主题性,每个主题能命中的用户其实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直接把整个系统变黑,新鲜感满满,接受度也很高。
降低界面刺激:在OLED的屏幕下,深色UI会使得像素点完全不发光,只保留有内容的成分,大大降低了屏幕的亮度,也降低的对眼睛的刺激;很多车用的界面一直是深色UI,就是为了防止夜间屏幕亮度对于驾驶员过于刺激了。
持久续航:最后,这个仅仅是在OLED屏幕上,深色模式的确能降低每个像素的发光量,从而达到节约功耗,提升续航的效果。
(2) 太难了,一上深色模式马上就被骂
深色模式虽然好处多多,iOS 13正式上线也3年时间了,但是刚开始这段时间的好多App,每上线了深色模式,却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我认为由于不同的用户对于深色模式的预期不一样,有些用户的预期是一个低对比度的黑夜模式,有些用户只是想换个主题而已;导致设计师两边不讨好,有些产品的深色模式也是被骂的改了又改。
(3) 暗黑模式 or 黑夜模式?
随着iOS和Android系统级支持,正式把深色模式带进了寻常百姓家,不同的产品大面积的开始适配深色模式。
现在的深色模式。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近年来第一次深色GUI进入了主流视线,而今天的各种容器变得更加多变,层级更加丰富。
iOS使用不同的灰色和动效来表达界面层级,而Android主要通过阴影来表达,所以底色不能做成纯黑,不然阴影就体现不出来了。
所以这个真的是不同人的期待都是不一样的。
在苹果等操作系统大厂的推动下,加上业界对深色模式一通操作和讨论之后,众多App兼容了深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