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智力 |
你上学的时候,一定不止一次写过这样的命题作文:《我的理想》。
在记忆里,上世纪70-80年代,小学生理想排名第一位的是:科学家。
就是满头白发面无表情戴深度近视眼镜胳膊下面夹一摞子外文书;要么在实验室里拿着一些装有五颜六色液体的瓶子晃来晃去;要么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要么低头走路思考问题撞树上还跟人家说对不起的那种。对,研究1+2的陈景润就是我们的偶像,简直太酷了!
今年高中母校(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喜讯不断,同班同学(龚政,河海大学)获评杰青,高一届的学长(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获评中科院院士。帮他们由衷高兴的同时,我专门查阅了一下中国科研队伍的梯队结构。
两院院士处在我国人才梯队的塔尖位置,是某个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更是一种绝对的稀缺资源,是各个大学校长的心头宝,一个院士每年的科研经费少说也得几千万。
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一次增选大约只有120人,也就是平均每年60人。提名的门槛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9年新晋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龄是55.7岁,新晋工程院院士的年龄是56.7岁。也说明这批院士平均上大学的年份是37~38年前,也就是1981~1982年前后。
比院士年轻一点的人才梯队是杰青,未来的院士很可能从杰青中诞生,因此杰青又被称小院士,粗略统计了一下,2019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80%以上都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
杰青这个头衔含金量是十分充足的,因为评选十分严格,获评者已经在某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并且得到同行承认。杰青项目一般会有每年400万的科研经费。
杰青每年200人,今年扩招到了300人,申请者的年龄上限是45岁,正处在科研创新的黄金年龄,是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2019年有296人入选国家杰青,平均年龄为41岁。
这意味着,今年入围杰青的这批科学家,大学本科的平均入学年份是1996年。平均十几年后,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将有机会晋升为院士。
比杰青更年轻的人才梯队是优青,未来的杰青很可能从优青中诞生,因此又被称作小杰青。申请年龄上限是男性38岁,女性是40岁,每年大约有400人,今年扩招到了600人。
优青获得者的年龄最小有28周岁的,平均年龄在35~36岁。平均再过5年后,他们有机会晋升为杰青,20年后,他们中有人有机会晋升为院士。
也意味着他们大学本科入学的平均年份是2001~2002年,一般不会早于1999年(男生会超龄,除非是少年班的)。
除此之外,中组部还有个年轻人才引进计划,那就是青年千人,简称青千,全部从海外引进,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目前总共有九批,总人数3535人。
青千的申请年龄上限是40岁,他们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入选之后,国家一次性给安家费100万元,三年科研经费200~600万元。这些人也是未来20年中国科研的后备力量。
综上,了解了我国各年龄段的人才资助计划和人才梯队格局,就能大概知道未来院士的格局。没有培养出优青和青千,就很难培养出杰青,没有培养出杰青,就很难培养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