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无伦次的杨振宁
(2008-10-09 07:13:55)
标签:
文化 |
注意上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是从他对大学教育发言始。杨振宁先生说,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当时以为,一个获过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是否有不同的视角发现新的“宇称不守恒”?顺着读下去,杨振宁先生说,2004年他曾在清华大学为大一学生上过一学期物理课,此前他曾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物理。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这说明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心想,杨振宁先生真幽默,以中学教育质量证明大学本科教育水平,中学生这么作文,老师要给零分。那时,正值国人热议大学教育高学历低能力。
待到杨振宁先生的《曙光集》出版,以为演讲多有信口开河,出书则必然“科学、严谨”,拜读下来,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光环彻底从我眼前消失,此已不是信口开河可表述了。杨振宁先生的这本集子,除一个章节讲述他与新婚妻子的罗曼史,其余的部分,始终浓墨重彩描绘他的历史光环以及捣中西方文化浆糊。其实闹腾这几年,国人早知他与李政道合作获得过诺贝尔奖,原本可以在此省下笔墨,以他科学家的眼光或思想,给中国学界及众多读者指点一二,如他在《归根》一诗中写的:“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然不知,这指路松将路指向山巅还是指向悬崖,既自相矛盾,又浅薄浮夸。比如说,杨振宁先生在解释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时说“……可是我觉得其中一个要素是:‘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后来发展成“理在心中”,要用人文规律来“格”自然现象,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而在神本文化中,神与自然本是一体。所以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引导出了现代科学的萌生。”
“天人合一”的人本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科学萌芽,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以至《周易》以后中国人失去了推演方法,如此暴论,杨振宁先生不如直说中国文化导致国人弱智,杨振宁先生应该查下中国数学史。可是,杨振宁先生笔锋一转,他又说出“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有信心。……我乐观的态度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的500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那就是韧性。”杨振宁先生将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归功于这种“韧性”:“別的文化比如印度文化,別的政治制度比如巴西的民主,都不会产生中国式的韧性。所以在建国初‘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华民族能够发展“两弹一星”等,为什么?人本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坚韧、温順、勤俭的民风……造就了中国今天崛起的奇迹。”我想,再爱国与文化自恋的人也不敢否认,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必须归功于邓稼先、钱学森、王淦昌等这些从西方学有成就毅然归国投身建设的科学家们,得益于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教育。
浅薄的浮夸与不尊重史实,几乎贯穿了杨振宁先生的全书。杨振宁先生在指出神本文化益于科学萌芽时,他好像从不知道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在科学实践时的遭遇。恩格斯就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天文学上的伟大创立,改变人类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时指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从前中国人不会造针,此言是杨振宁先生引述令堂大人的话:“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此言杨振宁先生显然认同,但很难相信,一再在书中提及20世纪上半叶历史的杨振宁先生,不知道清朝大臣张之洞兴建的汉阳兵工厂制造过比造针难度高的汉阳造步枪?中国第一辆汽车,也于1931年5月在辽宁民生汽车厂试制成功。
上述的不尊重史实,可能因杨振宁先生物理专业所致,多有疏忽。但是,与李政道先生合作论述“宇称不守恒”并获得终身荣誉诺贝尔物理奖的历史,当不至于有多大的偏差吧?据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问一文披露,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李政道首先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做出的,和杨振宁无关。这里,也就涉及到全球华人关注的李、杨决裂的真相。杨振宁先生在书中以“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含糊其词搪塞,随后提到另一位合作者米尔斯,说米尔斯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主要的东西都是杨振宁的,米尔斯谦虚,不像有些人,只有30%的贡献,他要说成有70%的贡献,以此暗讽李政道先生,为什么不敢真接回应李政道先生呢?至于书中自夸的爱国,杨振宁先生与李政道先生、邓稼先先生根本不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