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清生
古清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01
  • 关注人气:1,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展望2008年图书市场

(2008-01-10 14:18:07)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图书市场

畅销书

文化

分类: 比较雷电
 展望2008年图书市场

                                            古清生

 

图书产业的重要构件分三大块组成:写作、出版和阅读。如果从一个年度来考察图书业的景气度,我认为它是一个典型性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个年度会发生什么?也许天翻地覆,也许静如秋水。然而,2008年绝对不会静如秋水,这里不是指该年度会有奥运会,但有奥运会的冲击,国民的思维细胞肯定会被强烈激活。

沿着近几年的写作贯性发展,当今已经从文学写作进入一个多元文化写作的全盛期,恐怕没有人进行反对。从历史消费来说,二月河刚刚躺下休息,易中天就开始如日中天,文史类读物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个过程会走多远?2008年各行各业的造势运动都随着奥运会登峰造极。除文史类之外,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的制造(写作),似乎也开足了马力。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高峰时可达100万册,而它是一个中高端人群消费的读物。重要的是,类似于《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地理》、《中国美食地理》等人文地理类的期刊,已经培育出自己的作者群。一批拥有田野考察能力,吃苦耐劳,能熟练操作数码设备,拥有良好的文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作者队伍悄然形成。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像傅国涌、张远山、张继合等一类人以专业阅读,文化写作的作家队伍也已经形成,《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卖,则说明文史类作者有着斩露头角的空间。安意茹的出现,也是证实了这一点。文学写作队伍在收窄,近几年来都没有爆出热点,文学新人都是新概念作文下的蛋,但它仍然是最庞大的一支写作队伍,同时也是写作才华浪费最大的一支队伍,文学家们在新世纪已经找不着北,当社会现实的丰富度超过文学家的想象力的时候,中国文学就表现得很苍白。所以,2008年仍然是文史类的天下。

出版业逐渐削磨他们的赌徒心理,出版走势由寻找畅销书转向优质的常销书,包括一些文化公司,它也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多品种,高质量,低印数,将出版风险降低。然而,当中国图书从最君子的市场的沦落为最小人的市场之后,2008年也难以给出版行业带来好的消息,压款、退货,书店采购人员的低素质,无法让图书市场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然而,什么也不能掐断出版业对时局的想象,比如奥运会来临,很多出版社都会从不同角度切入,欲分奥运一杯羹。

如果将图书出版搁置一边,来审视期刊杂志是否在2008年兴盛则有得一说。期刊杂志由于是连续出版物,它们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渠道的牢固度都强于图书。当百家讲坛推出了一批人和一批书以后,期刊杂志仍然与电视传媒没有什么关系。它既有《读者》、《知音》、《中国国家地理》这类知名品牌的畅销杂志。也有《天涯》、《万象》、《良友》此类新兴的人文读物杂志。相信2008年,期刊杂志界为2008年奥运会推出的专刊、增刊的不会太少,它是一个十足良好的表现机会。然随着时间的推进,期刊出书出版社出刊(以书代刊),彼此交融,彼此竞争。

最少受到关注的是中国巨大的读者群,不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很难相象他们何时真正关心了读者。读者的阅读需求、兴趣和内心的渴望,都没有有效进入写作和出版者的视界,惯例便是首要考虑版税、利润,文化产业唯利润化趋向严重,即使是2008年,也不可能改变。面对日渐文化垃圾化的出版物,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是不幸的,而不幸中的不幸是中国读者既难找到渴望的阅读产品,还要被指责为素质低下,仿佛中国读者做了逼作者和出版者为娼的恶事,读者引诱了作者和出版者。对吗?肯定不对。

好在世界上仍然有还有高素质的作者和出版者,与销售垃圾食品闻名的洋快餐相反,品质优良的进口图书仍然能在新一年占据一定的市场容量,这使高层次读者不至于郁闷至死。依稀可见在过去的西方引起潮流阅读的著作,到今天的中国亦可能受到热捧,只是可悲的是,这些图书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首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地级市的读者只能望书兴叹。

由于中国大多数读者和潜在读者居于地级市和为数众多的县城,这些读者很难接触到优质图书,只能依赖网上书店邮购,这也是近些年来网上书店发展迅猛的因素之一。今后,大中城市以外的读者,养成邮购图书的习惯十分有必要。

写作、出版和阅读三大块之外,还有一个势力即图书推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报纸读书版。图书介绍以及书店和报纸的图书排行榜,对图书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可惜的是,现在书评广告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至于图书排行榜,简直没有诚信可言。许多畅销书的出版者,自己花钱去买排行,签名售书雇佣民工和学生去排队,这样造成一书当红,万书失色的局面,的确与传道授业的知识文化行业相去甚远。为了清洁图书评论,书评的中立化十分有必要。但是,这也不是2008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一个“秦人鉴虎”的时代,社会的诚信机制沦丧,重建诚信可能比中立书评难度更大,毕竟图书利薄,机会主义都选择离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