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上)

(2010-06-24 22:47:39)
标签:

财经

 
2010-6-12

   内容提要: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英国议会通过的《2009年银行法案》和财政大臣公布的《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以及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均体现出一个理念——在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银行的监管不应仅关注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体现的微观风险,更应当关注银行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广泛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的大幕由此拉开。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就已开始采用“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这一概念,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报告《近期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活动》中也涉及到宏观审慎监管,而到本世纪之初,宏观审慎概念才被学术界正式界定。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监管当局对银行的监管通常可以分为限制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两类。审慎性监管是指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以比率监管、内部控制等作为运营条件,以风险高低作为筛选标准的一种监管理念与做法。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作为审慎监管的两大支柱,共同为金融体系的稳定保驾护航。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两者有着不同的监管目标,巴塞尔委员会的博利奥(Claudio Borio)对其进行了比较(见表1)。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8036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它是保障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避免经济经历重大损失的一种审慎监管模式。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二维测度

 

  宏观审慎监管涉及如下两个维度:第一,时间维度,考察的是系统的总体风险随时间如何发展;第二,横截面维度,指在特定时间内,风险如何在金融体系中的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时间维度上,考察宏观审慎监管不仅要注意整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处理顺周期性问题,即考虑系统性风险是如何通过金融体系内部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间相互作用而扩大的。因此,时间维度方面的政策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固有的顺周期性。由于时间维度的延续性,宏观审慎监管在这个维度上有所作为则更能发挥其监管的本质,即寓干预手段于周期之内。

 

  在横截面维度上,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关键在于处理特定时间内金融机构共同的且相互关联的风险暴露。这些风险暴露既可能是这些机构在相同或相似资产类别下的直接风险暴露,也可能是它们之间的业务交叉而导致的间接风险暴露。从这个角度看,主要的政策问题是如何制定审慎监管框架,将整个金融体系风险损失控制在局部,从而控制“尾部风险”。

 

  (三)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从表1的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的监管控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框架。图1反映的是宏观审慎监管的整体流程。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8037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层面上主要是监控和评估;在商业银行管理层面上主要是调整和管理。

 

  二、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际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了经济系统中的一些致命风险在微观审慎监管下被忽视了,宏观审慎监管则能有效弥补监管盲点,因此,国际上响起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呼声。

 

  (一)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缺失

 

  银行业始终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且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中蕴藏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大,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衡量。

 

  金融一体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很多风险被机构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所掩盖,系统性风险随之增强。此外,创新业务的发展也增加了风险的相关性和复杂度。最重要的是,有些联系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完全脱离监管。

 

  在当前各国的监管体系中,监管当局往往更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这种微观审慎监管只是为个体金融机构提供了稳健经营的保障,但长远来看,它缺乏对整体金融体系的全面判断,无法确认系统性风险积聚的程度,无法隔离风险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传导。

 

  (二)微观审慎监管对顺周期性无能为力

 

  银行在资本约束下的信贷行为、宏观经济因素对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影响、公允价值等会计准则、VaR模型的区间选择等因素都会引起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然而这些情况却无法被微观审慎监管者监测到。他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任何不良表现,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从银行的角度看宏观层面,看到的只能是经济面的稳步发展,无法发现需要控制和解决的问题,于是系统性风险在这段经济周期中不断积聚,最终释放、蔓延到其他部门。

 

  实现对顺周期性的有效预警和监控,通过对体现宏观经济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指标的监控(如贷款价值比率)来发现问题,缓解顺周期性导致的风险积聚。这都是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

 

  (三)宏观审慎监管对市场流动性的有效监管

 

  传统的监管方式中,通常以银行拥有的资产基础来确定银行流动性。然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动性不是恒久不变的。流动性常常和市场预期及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挂钩,单从机构的资产比率、贷款比率难以发现流动性风险,这就凸显了宏观审慎监管在流动性监管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监管中需要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配合,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关注流动性。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

 

  宏观审慎监管的最大难点在于实践。如何识别、度量、缓释、管理银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风险?由哪家金融机构统筹安排、调度配置资源来完成监管重任?在协调和沟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分工协作?这些都是宏观审慎监管实践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

 

  实施全面宏观审慎监管的初始条件是拥有充分的信息,主要包括4个部分:(1)一个可以提供持续市场信息的有效系统,可以直接接触当前市场发展和预期的一手资料;(2)定期收集宏观审慎监管的资料和统计数据,如有关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及与主要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关系;(3)定期收集机构的资料和数据,特别是对大型和复杂的金融机构,涉及具体的表内和表外项目相关信息,适当的有关资产与负债方的敞口问题,此外还包括识别对手、识别主要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评估蔓延的风险;(4)对于大型复杂的集团来说,还需要有关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模式的微观审慎监管信息。

 

  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一组分析工具和模型及拥有熟练技能的工作人员。虽然标准的形式化模型有其局限性,但它们确实有助于组织用于经常性风险评估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现有的研究提供了8个方面的方法和模型:金融稳定指标、传染和蔓延模型、早期预警模型、压力测试模型、宏观金融风险为基础的资金流动账户模型、宏观计量经济预测模型、校准金融一般均衡稳定模型和其他模型。由于一般的金融稳定性分析和特定的宏观审慎分析比其他政策领域更难理解,且这些模型各有利弊,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采用多种综合方法。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

 

  宏观审慎监管不只是一种监管的理念,更是一种监管的手段。针对前述的两维测度,宏观审慎监管也相应有两个层面的方法选择:自动稳定器和自由裁量制度。

 

  第一,对应时间层面,宏观审慎监管可以通过自动稳定器机制的建立以制约金融机构的行为。宏观审慎监管仍然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持续的检测。稳定器机制可以通过逆周期的资本要求等方法,实现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约束它们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和在其基础上的不当激励机制。

 

  第二,对应于横向层面,宏观监管当局运用自由裁量制度实施“自上而下”的干预,实现监管力度与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影响程度相匹配,即先对系统性尾部风险进行量化,计算出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相应调整审慎监管工具(如资本金要求等)。与微观审慎监管方法对所有被监管机构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不同,这一方式意味着对那些造成较大影响的机构应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标准。

 

  宏观审慎监管当局通过硬性的规定,能够约束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但由于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有些风险被掩盖,风险敞口扩大,可能导致金融体系中出现失衡或泡沫膨胀的情况,自动稳定机制不能发现和制约这样的问题,所以监管当局在发现失衡时,应立即介入并实施限制管制。事实上,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管理”(经济意义上的管理)金融体系内总体的风险偏好水平,这不可避免地就要涉及到某种程度的自由裁量的判断和干预。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

 

  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有必要为监管当局提供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但应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国际上尚未达成一致。蓝道(JeanPierre Landau)指出宏观审慎监管(系统和宏观经济)与两种方法(自动机制和自由裁量权)的结合产生了对监管工具的分类(见表2)。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8038

 

  1.逆周期的调节需要。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看,如何实施逆周期性的调节将是讨论的主要问题。这里主要考虑两种逆周期波动的方式——可调节的资本充足率和动态配置。

 

  计提损失准备金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无异于放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针对这种情况,宏观审慎监管当局采用动态配置方式,在经济上扬的时期建立资源缓冲区,控制信贷的规模,提高金融机构的储备规模;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适度降低储备规模,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缓解经济持续下滑的恶性循环,以便吸收损失而不会引发或放大经济衰退。这种做法是通过监管调节实现的,不会影响会计标准,从而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公正与透明。

 

  通常情况下,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实施统一的标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因而宏观审慎监管当局可以采取灵活的标准,对资本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金融机构要求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而且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采用不同的充足率要求,以此降低周期性的影响。

 

  2.流动性调节。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涉及到审慎监管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微观审慎监管要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分析,来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而宏观审慎监管是监管当局要持续监控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市场状况,关注资本的流向和流量,避免整个资本市场的普遍流动性危机。

 

  3.贷款价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s)。次贷危机之后,各国监管当局出台了不少针对金融产品特点的监管政策,其中限制贷款价值比率(LTVs)就是用来防止房地产价格不合理上涨带来系统性风险的指标,我国也一直使用贷款价值比率工具作为财政刺激方案的一部分。贷款价值比率是指按揭贷款规模与房产价值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说明个人的支付能力越强,还款能力越强。该比率的迅速扩大说明银行业风险普遍提高,宏观审慎监管者当局采取控制该比例的措施来缓解过度放贷,进而避免顺周期性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性风险。限制贷款价值比率很可能成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个有效的可变工具。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 王憬怡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 杜婧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