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黃元山先生《杠杆漩渦》中國大陸版作序
(2009-09-20 23:56:23)
标签:
财经 |
作爲金融産品危機的次貸危機:專業与技術角度的反思
巴曙松 研究員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從通常的評估看,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經過全球經濟界的努力,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是,對于這一危機的反思和總結可以說還剛剛開始。對于危機的系統反思,可以凸顯現存金融體系中的缺陷,促使金融界相應增强對于金融體系的認識,為改進金融體系提供了現實的推動力。
我一直認爲,相對于其他學科,金融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十分強的學科,如果沒有相關領域的實踐經驗,分析起來往往難得要領,難以切中要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思次貸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理論界或者金融監管界的事情,也必須要有金融專業人士的參與。
經歷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各地關于次貸危機的反思文章和書籍汗牛充棟,僅僅在中國內地出版的相關著作,估計不下百種,但是,這些相關著作,從宏觀層面分析的多,由理論研究者執筆者多,但是從金融專業角度、從金融産品角度分析分析的相對較少,由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執筆者也不多見。因此,黃元山先生的這本專著,就有特別的推薦價值。
我曾經兩次在香港工作,十分凑巧的是,在兩次工作期間,恰好遇上兩次衝擊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機,一次是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一次則是此次影響深遠的次貸危機,香港作爲一個開放程度極高的國際化城市,自然對于國際市場的動蕩十分敏感。我對于香港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市場上有一大批具有豐富市場經驗、幷且經歷多次金融危機衝擊和洗禮經驗的專業人士。我印象中最爲標準的香港金融界專業人士,往往清瘦,精幹,頭髮花白,目光從容,活躍在中環不同的大厦之中。而此次我應邀撰寫前言的本書的作者黃元山先生,則改變了我的這個通常的印象。本書的作者黃元山先生,如同不少香港同齡人一樣,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經濟系,並取得耶魯大学碩士學位,之後十多年,他曾任職於雷曼投行(紐約、倫敦)、瑞銀(倫敦)及蘇格蘭皇家銀行,在不長的實踐內積累了較爲豐富的一綫市場經驗与體會。
在本書中,黃元山先生以親身體會,述說其在投行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從反思金融危機的角度看,他熟悉導致此次危機的衍生工具和金融工程產品,對于從專業技術層面分析金融海嘯的來龍去脈獨具優勢,這種反思包括抵押信貸債劵(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房貸抵押債劵(Mortgaged Backed Securities, “MBS”)等結構、製造及銷售過程。他分別在「紐倫港」全球三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工作,能深入金融機構具體一綫經營的不同層次,在本書中,他以生動、活潑的筆觸帶領讀者親歷其境,一睹歐美金融機構如對冲基金、私募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在金融海嘯中的起起落落。
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的迷茫与恐慌之中,黃元山先生2008年底從金融專業和金融機構經營的角度,率先在香港《信報財經月刊》撰稿,分析金融海嘯的疑團,獲得香港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的廣泛關注,在香港金融評論界産生了獨特的專業影響,其對CDO等複雜產品的見解備受各界觸目關注。他以自身在國際金融中心和此次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和受到最大衝擊的投行的工作經驗為基礎,獲邀著成此書,年初在香港出版,反應良好,多月來成為香港本地財經暢銷書榜第一名。如今黃元山將該書再作修正,冀進一步完善以符合內地讀者的需要,準備在祖國出版。我認爲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特地應邀作序推薦。我相信,無論是內地的監管者,還是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者,金融界的研究者,或者是有志從事於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和學生參考,畢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從理論上把握金融市場運行,而要更多從實務和一綫操作層面來借鑒和瞭解。從這個角度說,黃元山先生的這本書,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系列有著一綫豐富金融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的著作,對于當前祖國金融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參考意義。
是為序。
巴曙松
2009年9月20日,于北京翠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