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http://www.xxcb.cn/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理论上讲,一个完备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资本流动及管理。从这几个角度看,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均存在一些缺陷。这次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对国际货币体系作更多的反思。
从历史经验看,以一国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具有无法克服的困境:储备货币发行国在实现国内目标和履行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之间往往面临艰难抉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元以刺激国内需求。然而,这必然威胁到美元的价值稳定,并直接影响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价值储藏工具的吸引力。相反,如果美元专注于履行其国际储备货币职能,那么美国的国内目标将无法实现。“特里芬难题”仍然是储备货币发行的重要约束之一,同时在储备货币国和使用储备的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利益转移。由相对单一的国别货币来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这种格局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实际上也不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平衡,因为这种几乎唯一的储备货币地位,使得国际剩余储蓄自然会选择流入这种货币,就会促使该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
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主要存在三种备选的建议:
1.重新修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这种可能性大概也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行性,而且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恢复对美元的信心,也在客观上有助于全球金融稳定。
2.美元逐步失去中心地位,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根据IMF测算,到2020年,北美、“欧元区+英国”、“金砖四国+日本”三大区域经济在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分别为:20%、21%、31%,这意味着届时世界将演变成大致均衡的三极。理论上,区域经济多极元是国际储备多元化最有力的促进因素。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美元的不断衰落,国际储备货币格局将走向多元化和分散化。
3.创造一种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在实际的金融制度调整中,创造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平衡,以及一些原来占据有利地位的国家的智慧和勇气。从目前的情况看,权宜之计是逐步扩大SDR的作用,逐步使之发挥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些职能。
如果中国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有可能的演变路径将会是:首先出现几个大国主权货币,每个大国主权货币周围会有一些小国货币与之挂钩,然后形成几个大国主权货币带领小国货币构成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最后,在多元储备体系的基础上再形成世界货币,甚至是超主权货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