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援建雅安石棉希望小学,之六,石棉县提供的资料

(2008-09-03 10:09:51)
标签:

财经

石棉县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5.12”和“6.18”两次地震给我县教育带来了沉重灾难,近三个月以来,我县全体教育工作者不等不靠,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积极稳妥地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系统灾情情况。

我县现有学校41所(其中:高完中1所,职业高中1所,单设初中7所,小学31所,幼儿园1所),教学点20个,私立幼儿园9所,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中心1个。有中小学生16525人,在园幼儿2810人,在职教职工1148人。在两次地震中,我县教育系统损失惨重,受损校舍面积达9.62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面积的75.8%。其中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的6.3万平方米,占49.8%;经鉴定加固维修后可以继续使用的3.3万平方米,占25%。学校围墙倒塌4225米,教学仪器设备损毁1616台,课桌椅损毁4585套。据统计,全县教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5532.5万元。

我县教育系统灾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物内伤严重。由于我县处于三大地震断裂带交汇处,近年来,学校新修建筑都按八度设防设计建造,在此次地震中较好地抵御了风险。加之我县原计划于5月中旬接受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此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于去年集中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集中排查,对多数校舍进行了装饰和维修。因此,此次地震中,我县学校校舍损伤多数体现在房屋梁柱断裂,没有体现出强烈的外观破损。二是乡下学校比城区学校受损严重。我县城区学校多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修建,由于广大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60%以上建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抗震标准不够,且严重老化,因而在地震中损伤严重。

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一)快速反应,及时疏散并妥善安置学生。

灾情发生后,我县教育系统沉着应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转移疏散师生,全县16525名中小学生,2810名在园幼儿,1148名教职工无一人伤亡。在5月12日地震发生的当晚,县委、县政府立即统筹协调了33顶救灾帐篷和总价值两万多元的食品,免费提供给当天不能回家的住校学生,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唱歌、游戏等文体活动舒缓稳定学生情绪。次日,县教育、交通和运管部门协同调集车辆,将全县近5000名住校生全部安全疏散回家。

(二)畅通信息,及时调查灾情。

学校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我县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学校安全和应急抢险工作放在首位。在把学生疏散回家后,我们立即组建了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学校校舍鉴定工作组,对全县116幢建筑进行拉网式排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检查组先后5次深入学校察看灾情,动态了解情况,做到底子清、数据准、情况明,为灾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要求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日报制度,定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灾情,落实专人对学校校舍进行监控,对受损有安全隐患的校舍设置警示标志和警戒线。

(三)及时抗灾自救。

灾情发生后,县财政赓即划拨救灾应急专款20万元用于学校抗震救灾,县教育系统及时将社会各界援助的救灾帐篷198顶、空调26台、电风扇150多台、灾后心理辅导资料10000册、收音机760台、书包1033个、文具盒880个、文化衫650件和大量矿泉水、彩条布、衣物等物资发放到了受灾学校。

三、稳步推进灾后重建。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安排灾后重建。

我县成立了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加良同志任组长,副县长赵雅玲同志和罗威同志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前后召开8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复课复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调研学校灾后重建工作,为相关部门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县级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校舍恢复重建。

一是不等不靠,及时开展校舍鉴定和维修加固工作。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县教育局和建设局便统一组织施工队伍对部分学校瓦屋面、门窗、围墙等受损教学设施进行了维修,对22所学校34幢教学用房进行了排危,对特别危险的建筑物予以拆除,消除了安全隐患。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7月底我县请雅安市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对重点校舍进行了鉴定,并按照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建议拟定了维修方案。当前,我们又联系成都市国益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来我县,对鉴定需要加固维修校舍进行维修加固设计,提供加固方案。截止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共筹集经费130多万元,完成了5.8万平方米校舍的维修改造,拆除危房1.4万平方米。

二是统筹安排,全面完成了板房搭建任务。为了尽快完成活动板房搭建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县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援建施工队伍开展板房搭建,由县建设局负责基础设施和场地平整,县教育局负责板房材料调度运输,县电力公司负责供电设施安装,县供排水公司负责供水系统安装,县消防大队负责消防设施安装,县气象局负责防雷设施安装。由于城区学校搭建活动板房场地难落实,县委毅然决定暂不修办公楼,将县委办公楼拆除后的场地用于搭建学校活动板房。通过各部门协同努力,我县共搭建用于教育的活动板房25257平方米(其中:教室197套,12017平方米;宿舍662套,13240平方米),板房内避雷、消防设施及水电设施全部安装完毕。当前,共有6555名学生在活动板房内复课,4200多名住校学生在活动板房中住宿。

三是编制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按照灾后重建规划条例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教育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灾后重建与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撤除安全隐患较大、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办学规模,能够抗击自然灾害的优质学校。具体目标任务是:通过此次重建,撤并村完小7所,教学点19个;撤除初中3所,重建只保留4所初中,保留高完中、职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各1所。具体重建项目为:维修加固12所学校,维修面积23049平方米,预算投资1152.45万元;新建项目学校27所,新建校舍面积86145平方米,预算投资15296万元;新建运动场76495平方米,预算投资1574.72万元;新建附属设施360处,计划投资2059.96万元;添置教学设备设施10241台(件、套),预算投资1866.02万元。重建规模资金总额累计为2.2亿。目前,全县学校恢复重建的整体规划和各校的项目计划书已上报省教育厅。

(三)严明纪律,规范救灾款物使用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一是及时划拨校舍维修加固和教学仪器设备重置经费。省、市、县共下达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和教学仪器设备重置专项补助资金901万元,其中:中央636万元,省级91万元,市级35万元,县上配套139万元。用于教学设备重置资金为391万元,其中:中央276万元,省级41万元,市级15万元,县上配套59万元;用于校舍维修加固资金为510万元(其中,中央360万元,省级50万元,市级20万元,县级配套80万元)。目前,包括本县配套资金139万元在内已全部落实到位。为了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我县实行国库直接支付方式,直接拨付到实施工程的企业和供货商,不通过学校中转,减少了支付环节,避免了款物的截留和占用。

二是及时统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根据轻重缓急,县教育局已将全县需要添置的学生课桌椅、学生床、书写版的采购方案汇总报给县政府采购办,将采购学生床715间、黑板145块、学生课桌椅2654套、座椅170把,共75万余元。首批添置的课桌椅、学生用床和黑板已进入招标采购程序,争取在9月1日前全部安装到位。第二批采购的教学仪器正在进一步统计核实,当前已拟定了采购方案,将于9月初组织实施。

(三)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组织复课复学。

一是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组织复课复学。我县的复课复学工作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条件成熟一个就恢复一个”的指导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复课。对于校舍轻度受损的学校,经相关部门鉴定和维修后,利用原教室进行复课,如安顺场八一爱民小学等学校;对于校舍受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的学校,利用帐篷教室或搭建活动板房复课,如蟹螺中心校、草八牌小学等利用帐篷教室完成了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任务;还有的学校借用民房复课,如安顺场麂子坪小学。

二是加强复课安全、经费、师资等保障。要求学校在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灵活调整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上课。同时,添置空调和电风扇降温,全县学校共在活动板房内安装空调26台,安装电风扇150多台。此外还要求各学校加强监测,活动板房内统一安装温度计,温度过高时要求学校临时停课,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监管和监测,患病学生及时送往校医室或医院治疗,要求学校免费向学生发放矿泉水和防暑灭蚊药物。复课复学所需资金全额纳入县财政安排解决,据实结算。当前,县教育局已将25名特岗教师、6名西部志愿者、17名招聘的事业人员分配到缺编学校。

三是加强管理,确保复课质量。我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保证毕业班教学,在5月20日首先组织全县454名高三学生和856名初三学生复课,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复习时间,确保我县中高考取得全面丰收。当前,全县41所学校12190名学生(不含毕业班学生)均已先后复学复课,已陆续完成了2007—2008学年下期的教学任务,并将于近期统一组织期末测试。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处于三大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地震频发,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地震设防区;我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1%,是雅安市唯一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的县;我县教育系统承担着解决大型国有企业四川石棉矿改制及新康监狱搬迁遗留的适龄人口入学问题。因此,我县教育系统的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设防改造难度大。全县学校建筑中,近年修建的框架结构建筑只占20%,预制板砖混结构建筑占到了70%以上。这些建筑离“提高学校设防标准,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改造难度很大。

二是恢复重建校舍的资金缺口大。此次地震,我县校舍受损重、量多、比例大,大量的校舍需要重建。但由于前期我县的重灾县没有确定,所以目前援建落实的项目很少,直接影响灾后恢复重建的进度和质量。

三是活动板房中复课困难繁多。我县复课学生主要在活动板房里上课,多数寄宿制学生也住在活动板房中,温度高、湿度大,条件非常艰苦。此外,板房教室中多媒体设备安装、实验演示等受到了制约。

 

 

 

                              2008年8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